为什么陈宫最终会被曹操杀害呢-曹操非常惜才 (陈宫为什么那么强)
曹操非常惜才,为什么陈宫最终会被曹操杀害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三国演义,广为人知,而奸雄曹操是在董卓掌握大权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持七星宝刀刺杀董卓,不料被发现,立刻以献刀的名义...
曹操挺爱惜人才的,那陈宫最后怎么会被他杀了呢?
《三国演义》里曹操这人大家都知道,“奸雄”嘛。他是在董卓掌权时冒出来的。当时他拿着七星刀去刺董卓,没成功,就假装献刀溜了,这就是“曹操献刀”。董卓反应过来就通缉他。曹操逃到一个县城,被门卫认出来了,抓了起来。这儿的县官正好是陈宫,他挺佩服曹操,觉得曹操是为天下人做事,就跟他一起跑了。逃亡路上两人睡一张床,曹操不是有“好梦中杀人”的毛病嘛,居然敢让人跟他睡,要么是想杀他,要么是信他,这时候显然是后者。后来到了曹操他爹曹嵩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过夜。晚上听见磨刀声,曹操以为他们要害自己,叫醒陈宫,把吕家人砍了,结果发现是杀猪。俩人赶紧跑,路上碰到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又把他砍了。陈宫质问他,曹操说了那句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陈宫彻底看清他为人,第二天就走了。
从小说看,这故事挺精彩,但历史上真是这样吗?
先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这事。《三国志》里没记,但《魏书》和《魏晋世语》有,不过说法不一样。《魏书》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和客人合伙抢了曹操的马和东西,曹操自卫杀了他们;《魏晋世语》跟《三国演义》差不多,说曹操觉得背叛了自己,连夜杀了八个人。这么说吧,《三国志》那会儿有些事不好写,后来的史书敢写。《魏书》可能想美化曹操,《魏晋世语》可能夸大了,但两本书都写了曹操杀吕伯奢全家,所以这事虽然具体过程说不清,但应该真发生过——毕竟全家被杀,具体细节不好记。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没有史料说陈宫当时跟曹操一起逃。

再看《三国志》,曹操逃的原因都不一样:京城乱,董卓给了曹操骁骑校尉的官,想拉拢他,但曹操不想干,就化装逃跑,路上被亭长抓住,怀疑他是曹操。有个功曹认出他,觉得乱世需要他,就放他走了。也就是说,陈宫根本没参与曹操逃亡。他俩相遇是在东郡。《三国志·吕布传》说,初平二年曹操当东郡太守,陈宫是东郡人,有志向,就投奔他了。挺平淡的开局,后来陈宫在曹操手下干得不错,甚至很出彩。初平三年,兖州刺史刘岱打青州黄巾军死了,兖州没主了,陈宫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兖州官吏,拉拢了济北相鲍信,让曹操当了兖州刺史,曹操靠这位置剿灭了青州黄巾军残党,从此把陈宫当心腹,陈宫当时也对他忠心耿耿。
兴平元年,曹操找陶谦算账,留下陈宫守东郡。没想到曹操一走,陈宫就跟陈留太守张邈勾结,把吕布迎进兖州,结果“郡县皆应”,兖州大部分地盘丢了,只剩鄄城、范城、东阿三个县还认曹操。好家伙,这背刺差点把曹操老底掏空!好在曹军被打了好几次还不放弃,靠计策和用兵打退了吕布,不然历史得改写。曹操自负,但这次差点被逼死,估计气够呛。不过陈宫在吕布那儿也不好过:吕布没啥脑子还多疑,陈宫的计策他不一定听;主子不行就算了,高顺和陈宫关系也一般;更惨的是建安元年,陈宫还卷进了部下郝萌的叛变,虽然吕布没怪他,但一个有志气的谋士,心里肯定像刀刮一样难受。
到这儿,其实陈宫的结局基本就定了。
陈宫和曹操翻脸,原因也不是没有,主要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曹操杀了兖州不少名士,比如前九江太守边让。边让可不是一般人,写了《章华赋》,是汉末清流代表,能说会道,名气大,孔融、王朗、蔡邕都敬他。他当过九江太守,初平二年辞官回家,在兖州陈留浚仪县。他恃才傲物,不肯服侍曹操,还私下说曹操坏话。敢跟曹操叫板,他以前就这么大胆?果然没多久就有人告状,初平四年,曹操直接砍了他。据《资治通鉴》说,边让本来就出名,兖州的士大夫都怕了,陈宫心里也犯嘀咕。不过边让是自己作死,陈宫当时对曹操忠心,怎么会因为边让的事被曹操针对呢?
但问题是,曹操对边让一点情面都不给,直接杀了。就算边让和陈宫不是朋友,一个比自己有名的名士就这么没了,就算没义愤填膺,也得有兔死狐悲吧。在这儿,陈宫虽然没完全看透曹操,但也明白俩人合不来,背叛的种子就种下了;第二个原因,也就是导火索,应该是曹操打徐州的事。当时曹操父兄被陶谦杀了,他为了报仇,干了一件能被后人黑一辈子的——屠城。他原话是“一地不降,克即屠之”。所以曹军到徐州,打起来就屠城。这策略政治上太不成熟,不仅被后人骂,留守后方的陈宫知道后彻底对他失望,反了。他宁可跟着刚愎自用的吕布,也不跟手上沾满徐州百姓鲜血的曹操。
前面说过,吕布绝对不是好主公,但陈宫当时没别的选择,只能抽这个下下签,结果直接导致他末路。建安三年,曹操打吕布,陈宫出了几个好计策,但叛变的坏处来了——曹操对他那么好他都背叛,那他会不会背叛吕布?这是孙盛《魏氏春秋》里吕布老婆对吕布说的。这话挺戳心窝的,没度量的人听了肯定犹豫,所以陈宫的计策没用。接着曹操挖沟引沂水、泗水灌下邳,搞吕布军心态。死撑了一个月,十二月时吕布军心崩了,侯成、魏续、宋宪叛变,趁吕布不备把他捆了送给曹操。下邳围城战结束。陈宫被俘,跟吕布、高顺一起被斩,首级送许都彰功,曹操还厚葬了他。
陈宫和吕布不一样,他本来有机会活。陈宫不比郭嘉差,曹操早期急需根据地时他立过大功,曹操爱才,肯定请他归顺继续用。但陈宫不肯,只说“请出就戮,以明军法”。曹操又提他母亲和儿子,半求半逼让他别想不开。陈宫不为所动,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害别人亲人,我母亲生死在你;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会断人后路,我妻儿生死在你”。然后自己走下白门楼,英勇赴死。吕布那边就丢人了,比起来陈宫的刚烈大义,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可惜他满肚子才华没全发挥,错过了最激烈的三国时代,挺让人唏嘘的。

曹操为啥杀陈宫?原因其实挺明显。陈宫对曹操有大功,但后来差点让他成阶下囚,两下扯平了,现在又是敌人,对方还从容赴死,当将军的怎么可能不杀?难道送给别人用?再说,对一个从容赴死的好男儿,关起来、流放、凌迟、让他残疾,都是侮辱。曹操爱才,陈宫死后还养他家人,不会干这种事。陈宫为啥从容赴死?跟他当初背叛曹操、投奔更差的吕布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陈宫这种耿直谋士,不会跟自己看不惯的主公打工,何况他背叛过曹操,以为跟着吕布能成大事,结果被现实打脸,再回去曹操手下干活,脸往哪搁?
陈宫的死,是他自己的气节和尊严决定的,就算曹操也扭转不了。
陈宫是个耿直刚烈的谋士,靠谋略打天下。他最讨厌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曹操偏偏杀了不少人,这不符合他的理想,所以他果断为了理想背叛曹操,只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就算兵败被俘,他还是选了遵从内心原则,坦然赴死。可以说,陈宫的死是他自己的选择,曹操只是尊重他罢了。良禽择木而栖,陈宫选了个好主公,但不是适合他的主公,才落得这个下场。乱世里,多少谋士能像孔明遇到玄德那样找到对的主呢?找到了,又怎么保证像荀彧那样不得善终呢?往事如烟,也只能从书里看看他们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