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是徐州大战中最大的败笔-为什么说吕布启用陈宫 (徐州大战是谁指挥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徐州之战,吕布身死,三国第一战将的生命...

admin

三国那会儿(220年-280年),就是汉朝没了、晋朝还没来的那段乱劲儿。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咱唠唠徐州之战——吕布是怎么在这场仗里玩完的,三国第一战将的最后一程。

吕布自从被曹操从兖州撵出来后,就跟刘备、袁术那边时好时坏,老是一会儿合作一会儿翻脸。曹操呢,占着兖州,手里捏着汉献帝,动不动就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他先是封了袁绍,把这老伙计稳住,又让依附他的刘备去打袁术。本来曹操琢磨着南下去收拾张绣和刘表,可一想兖州之仇还没报,吕布还盘踞在徐州,对许都(曹操当时的大本营)是个大威胁,干脆掉头就奔徐州去了,跟吕布杠上了。

那会儿的东汉末年,简直乱成一锅粥——刘备刚被吕布揍了,只好跑去投靠曹操;周瑜、鲁肃都跟着孙策混了;袁绍正跟公孙瓒打得不可开交;袁术呢,干脆脑子一热自己称帝当了皇帝。

是徐州大战中最大的败笔-为什么说吕布启用陈宫 (徐州大战是谁指挥的)(图1)

曹操打完张绣,火急火燎地跑回许都,就怕袁绍趁机偷袭。结果发现袁绍压根没动,这才松了口气,琢磨着:“行,那先收拾吕布,新仇旧恨一起算!”

曹操刚提打徐州,手下的人全炸了锅:“咱们刚打完张绣,要是刘表、张绣偷袭许昌,咱们前后夹击,不就完蛋了?”

这时候谋士荀攸站出来说:“别慌,刘表和张绣那俩人,能保住自己就不错了,哪有胆子偷袭?吕布不一样,这家伙骁勇善战,在徐州待久了,肯定会有能人去投他。现在他翅膀还没硬,也没跟袁术他们勾结,赶紧打,肯定能赢。”

曹操一听,觉得有理,立马带兵杀奔徐州。

曹操一到徐州,就跟吕布的军队干上了。奇怪的是,吕布以前多能打啊,这回却一仗没赢,全被曹操揍趴下。为啥?因为吕布太听信老婆的话,把陈宫的好主意全给搅黄了——这算是他徐州大战最大的败笔。

坏就坏在这两件事上:

——第一件:陈宫劝吕布“以逸待劳”,别跟曹操硬碰硬,结果吕布不听,非要跟曹操打阵地战,结果在彭城被曹操杀得大败,连城都丢了,只能退守下邺。到了下邺,他又犯轴,主动出去打曹操,结果打一次输一次,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是徐州大战中最大的败笔-为什么说吕布启用陈宫 (徐州大战是谁指挥的)(图1)

——第二件:陈宫又出主意:“曹操远道而来,粮草肯定撑不久。将军您带骑兵在城外待着,我带人守城,曹军打您,我就抄他们后路;曹军攻城,您就出去救他们。等他们粮吃完了,咱们再反扑,准能赢。”吕布觉得这主意不错,打算让陈宫和高顺守城,自己带骑兵断粮道。结果他老婆跳出来反对:“陈宫和高顺向来不对付,您一出去,他们能一条心守城吗?万一出点岔子,您上哪儿待着去?再说了,曹操对陈宫那么好,陈宫都离开曹操来投您,您对陈宫还不如曹操呢,就把全城交给他,扔下我们娘儿们孤军出去?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还怎么当您老婆?”吕布一听,觉得老婆说得有道理,就把陈宫的主意给扔了。

这么一折腾,陈宫彻底没辙了,吕布也像被逼到墙角的野兽,只能硬拼。

吕布困兽之斗,最后逼得部将侯成反水,自己也就此玩完。

吕布和曹操在城里城外耗着,曹军累,吕布军更累。曹操手下的郭嘉他们劝:“吕布士气低落了,赶紧速战速决,引水灌城得了!”吕布一看城要淹了,急着想投降,被陈宫拦住了,只能硬撑。

这时候,吕布手下有个叫侯成的部将,因为喝了点酒被吕布一顿骂,心里就憋屈了,联合其他人把陈宫和高顺给绑了,跑去投降曹操。

吕布一看,好家伙,连自己人都反了,城外曹军越来越多,吓得想自杀,手下又拦着。最后没办法,只好开城投降。见了曹操,吕布一个劲儿拍马屁,想让曹操留他一命,还让刘备帮忙求情。结果刘备在旁边悠悠来了一句:“明公您看,吕布以前是怎么对待丁原和董卓的?”曹操一听,二话不说就把吕布给绞了,还砍了脑袋。吕布死前还骂:“大耳儿刘备(指刘备耳朵大),最不能信!”旁边的陈宫呢,跟曹操寒暄了几句,最后选择“杀身成仁”,一个吕布一个陈宫,这对比也太鲜明了。

是徐州大战中最大的败笔-为什么说吕布启用陈宫 (徐州大战是谁指挥的)(图1)

曹操收拾了吕布,不光除掉一个大麻烦,还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开了个好头,曹军士气都涨了不少。最重要的是,他拿下了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还把吕布的人马收编了。张辽、陈群、臧霸这些吕布的旧将,后来都成了曹操手下的顶梁柱,为建立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后来,曹操果然在官渡之战打败了袁绍,成了三国前期最牛的那个人,开始掌控汉朝的大权。


上一篇: 也不追随刘备-陈宫为何宁肯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 (也不追随刘备的人) 下一篇:两人到底谁坑了谁-陈宫和吕布相比 (两人到底谁坑钱)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