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公孙渊也算一方势力-为何三国没有算他呢 (公孙渊是谁)

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个第四个国家,就是辽东公孙氏所创建的燕国,燕国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成为辽东太守的公孙度,真正开创燕国的则是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公孙渊是一个不太安分的人,他在曹魏和东吴之间左右逢源,孙权为...

admin

三国时期其实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第四国”,就是辽东公孙氏建的燕国。燕国的奠基者是东汉末年当上辽东太守的公孙度,真正开创国家的却是他孙子公孙渊。公孙渊这人吧,不太安分,老在曹魏和东吴之间搞小动作,孙权为了给曹魏添堵,拼命拉拢他,封他当燕王。结果呢?公孙渊反手就给了孙权一记响亮的耳光,一万东吴军队让他给打废了。今天就来聊聊这事。

曹魏、公孙氏与东吴那点事儿

三方位置大概这样:曹魏在北,东吴在南,这个好理解;公孙渊在曹魏东北边,管着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中间隔着辽水。曹魏打辽东,要么从幽州走陆路渡辽水,要么从青州走海路。东吴想找公孙渊,只能走海道,绕过青州到沓津,不仅容易遇风浪,还可能被曹魏盯上截击。

至少建安那会儿,孙权就派使者去过辽东,结果被公孙渊他爹公孙康给杀了,双方关系挺僵。等孙权自己称帝后,想扩大影响力,又派使者去找公孙渊,这回公孙渊没拒绝,一来二去,两人关系热络起来了。

孙权跟公孙渊搭线,一方面是想在曹魏后方安个钉子,让东吴、蜀汉、辽东甚至鲜卑轲比能一起围攻曹魏;另一方面也能从辽东买马,补补东吴骑兵的短板。曹魏那边肯定不乐意,曹叡派幽州刺史王雄和汝南太守田豫去打公孙渊,王雄走陆路,田豫走海路。结果东吴大使团一来,曹叡又让撤军了。田豫看风向,觉得东吴船队返回时会在胶东成山短暂停靠,提前埋伏,还真打赢了,斩了东吴将领周贺。

虽然孙权这次损失挺大,很多人像虞翻都觉得,跟远在天边的公孙渊打交道,变数太多,不靠谱。但拉拢公孙渊对抗曹魏的诱惑实在太大,等公孙渊回应后,孙权更来劲了,直接派使者封他当燕王。这回公孙渊慌了,左右权衡还是选曹魏,决定把东吴使团给办了。

公孙渊怎么收拾东吴使团的

根据《三国志》记载,东吴这回派了上万人使团,不过公孙渊给曹魏的表里说有点夸张,但七八千人是有的。阵容也够豪华,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中郎将万泰、校尉裴潜,还有将军贺达——张弥是九卿,裴潜之前跟周贺一起出使过,贺达是名将贺齐的儿子,虽然有点意气用事没升上去,也是东吴的“佳将”。这一万人使团,诚意拉满了。

公孙渊也算一方势力-为何三国没有算他呢 (公孙渊是谁)(图1)

东吴使团到辽东也分两拨:一拨是张弥、许晏他们带四百多人去襄平,负责封王、买马;另一拨贺达、虞咨带主力在沓津当后援。公孙渊的对策也分两步:第一步,先干掉那四百多人的使团。他先把张弥他们分开,安置到辽东、玄菟各县,把人打散,然后发兵围攻,杀了张弥、许晏、万泰、裴潜这几个头头,其他人要么被杀,要么投降。对付这四百个打散的人,说实话,不算难事。

第二步,就是对付贺达、虞咨带的近万人水军。公孙渊派部将韩起到沓津,想智取:埋伏好兵,派长史柳远设宴请贺达、虞咨上岸,又赶些马匹假装要跟他们做生意。等两人下船就伏击。不过贺达、虞咨挺谨慎,死活不下船,只派了五六百个生意人下船交易。就这点,比汉末很多被诱杀的将领强多了——比如何进、杨怀他们。见贺达不上当,韩起也没办法,把那五六百人全屠了,当场杀了三百多,受伤跑掉淹死两百多,剩下不是跑山里就是投降了。东吴主力部队应该没大损失,但公孙渊这一背刺,对孙权来说,简直是当众打脸。

公孙渊也算一方势力-为何三国没有算他呢 (公孙渊是谁)(图1)

最后说两句

公孙渊这操作把孙权气够呛,史料说孙权一度想亲征辽东,被薛综、陆逊他们拦住了。其实吧,孙权这亲征想法,未必真想干,就算有也不坚定。你想啊,东吴到辽东,海道风浪先不说,沿途徐州、青州都是曹地,曹魏随时能支援公孙渊,尤其是胶东半岛,万一东吴军队登陆陷进去,后方曹魏一抄,可就麻烦了。而且辽东对孙权来说,是块飞地,就算灭了公孙渊,也守不住,反而帮曹魏清除了公孙渊这个麻烦,让他们能控制辽东。所以孙权这亲征,可能就是做做样子,或者去周边抢一把就回来了。

后来公孙渊跟东吴彻底掰了,曹魏立马动手,派毌丘俭、司马懿打辽东。公孙渊干脆自立为燕王,又向东吴求援。虽然之前公孙渊打过孙权的脸,但能拉拢他对抗曹魏,还是划算的。于是孙权派大军去支援,可惜太晚了,司马懿直接把公孙渊干掉,这个割据辽东快五十年的势力,就这么没了。


上一篇: 三国武将众多-其中谁杀的名将最多呢? (三国武将众多的原因) 下一篇: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三国演义第二回)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