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官员辞职有多容易-魏晋时期 (官员辞职有多少补偿)

魏晋名士,魏晋风度,有才有名的文人,历来都是统治者招揽的对象,可政治与真理,向来都是相悖的,一入仕途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迷途行远的名士们,如何用行动保证他们的风骨呢?竹林七贤,左手饮酒,右手服五石...

admin
魏晋名士,魏晋风度,这俩词儿放一块儿,就透着一股子劲儿。有才有名的文人,统治者向来都爱招揽,可问题是,政治和真理,从来都不是一条道啊。一入仕途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那些迷途行远的名士们,到底咋用行动守住自己的风骨呢? 竹林七贤:左手饮酒,右手服五石散 司马氏那政权,说好听点是招揽人才,说白了就是让你站队。竹林七贤里的阮籍、嵇康、刘伶他们,心里门儿清,可胳膊拧不过大腿,不出去做官?那可能小命都不保。他们应对的法子就俩:酒,和五石散。酒用来装醉或者真醉,五石散用来“羽化成仙”。 刘伶是真·酒鬼,走到哪儿喝到哪儿,后面还跟着个仆人,手里拎着把铁锹。他跟仆人说:“我要是醉倒在路上,你就地给我挖个坑,埋了就行,别耽误我喝酒。” 阮籍是装醉高手。一开始还推辞几次不做官,司马昭急了:“再不出来做官,我灭你全家!”他只好硬着头皮上任。你猜他选的地方?全是产好酒的地儿!结果呢?去了没几天,跑回来了,要么说“那地方的酒,不如我家乡的”,要么直接“酒喝光了,没法待”。 后来司马昭更狠了:“你文章写得好,留我身边,给我写个《劝进表》吧。”阮籍一听,直接傻眼,悲伤得连续酩酊大醉半个多月,可还是躲不过,违心写完,没俩月就走了。 嵇康最刚,直接嗑药——五石散。吃了这药,感觉自己要羽化登仙了,哪还看得上官场?“士可杀不可辱”,别说做官,连敷衍都不肯,最后被杀了,就留下个《广陵散》,成了绝唱。金庸老爷子估计也挺佩服嵇康,不然《笑傲江湖》里哪来的曲洋和刘正风?一正一邪,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最后一块儿死,这劲儿,跟嵇康简直一模一样。死前刘正风还遗憾小儿子向敌人投降,觉得有辱门风,啧,这风骨! 张季鹰:知否知否,鲈鱼莼菜羹完胜 西晋有个叫张季鹰的,在洛阳当官。有一年秋天,西风一吹,他突然想起家乡的鲈鱼和莼菜——哎,这时候正新鲜啊!莼菜不管是凉拌还是做汤,都香;鲈鱼生切了蘸酱,或者跟莼菜炖个羹,想想都流口水。他直接不干了,连辞职报告都没写,撒腿就跑回老家了。 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上司齐王后来兵败了,跟着他的人都遭了殃,张季鹰因为跑得快,啥事儿没有。这还不是他第一次任性,之前他跟个陌生人聊得来,听人家弹了首曲子,就引为知己,跟着人家坐船去洛阳,家里人都没告诉。当时有人就怼他:“你现在是快活了,百年以后呢?名声不要了?”张季鹰甩一句:“使我徒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有没有觉得耳熟?《陈情令》里魏无羡的“曲尽陈情”:“丹心何须言在口,横笛闲吹落星斗,使我徒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原来就是张季鹰的典故!不管是张季鹰还是魏无羡,都当得起“风流倜傥,浪荡潇洒”这八个字。 王羲之:我发誓,此生再不做官! 东晋的王羲之,那就是“书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兰亭集序》,连唐太宗李世民都惦记得不行,最后还用了点不光彩的手段从辩才和尚那儿骗到手,据说死后还带进陵墓了。 王羲之字写得好,还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可身处乱世,就算出身大家族,照样仕途坎坷。他有个子侄叫王述,是王羲之的小迷弟,但王羲之瞧不上他,觉得这人没啥主见,是个墙头草。结果王述偏偏是他的上司,王羲之懒得拍马屁,这下好了,王述处处给他使绊子。 有一次,王述去王羲之管的粮仓转悠,看到角落有点灰,立马不乐意了:“这怎么打扫的?失职!回去写一万字检讨!”王羲之是家族里的脸面,哪受得了这个,直接辞职,还在爹妈坟前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官!谁做谁遭雷劈!”后来他真没再出仕,连孩子都跟着他,一辈子没当官。
官员辞职有多容易-魏晋时期 (官员辞职有多少补偿)(图1)
陶渊明:做自己也需要非凡的勇气 陶渊明,那可是隐居界的祖师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谁没背过?不过他也做过几年小官,为啥?要养家啊。但他有个正当理由:公种的粮食,够酿酒就行,吃饭其次,酒得管够。 40岁那年,妹妹病了,他急着去奔丧。结果上司要来视察,还让他“穿正装”迎接。陶渊明想:“我为这五斗米,连奔丧都得穿官服?”“不为五斗米折腰”!直接辞职,回家种地了。 我们最怕的,不就是慢慢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吗?不敢任性,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木心说:“人生有时候,真不如一句陶渊明。”陶渊明有勇气做自己,不靠体制,不靠信仰,就靠自己体验生活、过生活。希望我们在吵吵闹闹的世界里,还能守住心里的那份宁静。该来的来,该去的去,自在活着就行。
官员辞职有多容易-魏晋时期 (官员辞职有多少补偿)(图1)


上一篇: 的主人翁-魏晋时期大臣王祥简介-卧冰求鲤-二十四孝之 (魏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下一篇:魏晋才女辛宪英有多聪明-深懂避患之道 (魏晋才女辛宪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