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能官运亨通-王朗和华歆在曹魏并没有显著的功劳 (他们凭什么)
对王朗和华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华歆、王朗是三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人物,他们官都做的很大,但仔细想想,却没什么功劳,两人早年都是小霸王孙策的手下败将,华歆丢了豫章郡,...
王朗和华歆这俩人,三国迷肯定不陌生。他俩官当得都不小,但细想下来,好像又没啥硬核功绩,挺有意思的。
早年他俩都栽在小霸王孙策手里,华歆直接丢了豫章郡投降了,王朗呢,会稽郡也守不住,战败了。好在后来曹操以朝廷名义把他们弄到许昌,算是有了新出路。
到了曹魏,这俩人混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华歆一路升到魏王国的相国,后来曹魏的司徒、太尉,连曹丕篡汉的禅让仪式都是他主持的。王朗也不差,御史大夫、司空、司徒都干过。
可问题来了,这俩人在曹魏好像没啥拿得出手的功劳,跟钟繇、贾诩、董昭那些大佬根本没法比,为啥官运却这么好呢?
《三国演义》里,王朗被诸葛亮骂得气死

首先,身份这块儿就很关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没丢掉东汉朝廷这块招牌,像王朗、华歆这种前东汉高官愿意跟他合作,曹操肯定求之不得啊。
华歆、王朗投奔曹操之前,就已经是两千石的太守了,这在曹魏阵营里可不多见。钟繇、荀攸来的时候,才不过是六百石的黄门侍郎;董昭来的时候,是骑都尉,秩比二千石,比太守还低一级。
比他俩职务更高的杨彪,东汉的三公,死活不肯跟曹魏合作,一直称病辞官。这么一比,华歆、王朗对曹魏的价值就更凸显了。
华歆主持了曹丕代汉的禅让仪式

再说说寿命,这俩人都挺能活的。王朗在正史里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是228年自然走的。华歆更久,活到了232年。曹魏第三位皇帝曹睿是226年登基的,所以华歆、王朗都是服侍过曹魏三代的老臣,资历老得没话说,当元老绰绰有余。
这时候,像郭嘉(207年)、荀攸(214年)、程昱(220年)、郗虑(220年)这些曹魏的顶梁柱文臣谋士,早就没了。
当然,他俩的职务高,主要也是虚职。曹丕、曹睿那会儿,实权还是在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这些人手里。
贾诩名声不佳,被任命为曹魏太尉,被孙权讪笑

还有一点,形象得好。花瓶也不是随便选的,至少得正面、口碑好,符合曹魏的“主流价值观”。
其实正史里,华歆、王朗的品德都挺高的,跟《世说新语》(管宁割席)、《三国演义》里写的完全两码事。
华歆一直挺清贫,有点赏赐就分给穷亲戚朋友,“家无担石之储”——家里连一石粮食的存粮都没有。连曹丕都知道他日子紧,专门赏了御衣,还给他家人做衣服。
王朗更绝,被孙策打趴下、最困难的时候(“朝不谋夕”),还惦记着亲朋故旧,把有限的东西分给大家,搞仁义那一套。
三国时候选朝廷重臣,还是挺看重品德形象的。曹丕让贾诩当太尉,就被孙权笑话了,毕竟贾诩当年鼓动过西凉叛军打长安,还劝张绣投降自己却升官,这“黑历史”太明显。
这么看,华歆、王朗算是东汉旧臣里的幸运儿,前朝今朝都混得开,也没落下太难听的骂名。这俩“人精”的处世哲学,倒真值得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