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家-史学家-皇甫谧-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三国西晋时期学者 (史学医生)
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1,2],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他一生以...
皇甫谧,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三国西晋时期的牛人,学者、医学家、史学家集于一身。安定郡朝那县人(现在甘肃灵台县),后来搬到了新安(河南新安县)。他一生就爱写书,后来得了风痹病,疼得厉害还天天抱着书不放。晋武帝好几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去,反倒跟武帝借书,武帝直接送了一车书给他。他写的《针灸甲乙经》可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其实他还编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列女传》一堆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挺有名,针灸史上更是地位超高,被叫“针灸鼻祖”。他门下还有挚虞、张轨这些学生呢。
出身名门
皇甫谧家底可厚了,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当过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是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雁门太守。他四世祖的弟弟皇甫规更厉害,文武双全,当时安羌名将,官到度辽将军、尚书,封了侯,是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家慢慢衰落了,但朝里还是有当官的,他爷爷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爸爸皇甫叔侯只举了孝廉。
家道衰落
皇甫谧生下来没多久亲妈就没了,家里更穷了,过继给了叔父。十五岁跟着叔父搬到新安,在战乱里长大的童年和少年。小时候特贪玩,不爱学习,跟村里孩子编荆条当盾牌,拿木棍当矛,天天分两队打闹着玩。到了二十岁(公元234年),还是整天瞎逛,不爱读书,旁人都觉得他傻。有一次,他把摘的瓜果拿给叔母任氏,叔母拿着瓜果叹了口气说:“《孝经》里讲,就算天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不学习也算不孝。你都二十多了,眼里没知识,心里没追求,怎么对得起我?”接着又叹:“想当年孟母搬家为了孟子成才,曾子杀猪为了教育儿子,难道是我选的地方不好,还是我教育得不够?你怎么这么鲁钝啊!修身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跟我有什么关系。”说着还掉眼泪了,皇甫谧当时心里特别难受,这才拜了乡人席坦开始读书。
发奋著述
打那以后,皇甫谧彻底变了,发疯一样读书。二十六岁那年(公元241年),看汉朝以前的纪年乱七八糟的,就到处翻经传、查百家,写了《帝王世纪》《年历》这些书。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了亲儿子,他就回了故乡。四十二岁(公元256年)前后得了风痹症,疼得不行,反而一头扎进医学,开始写《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已经小有名气了,魏相司马昭下诏请他做官,他不去,写了篇《释劝论》,还是天天抱着书看,忘了吃饭睡觉,当时人叫他“书淫”。五十一岁(公元267年),晋武帝又下诏请他,他跑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躲诏书。五十三岁(公元269年),武帝催得更紧,他上疏说自己就是个老百姓,还是不仕。五十四岁(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他不去,反倒跟武帝借书,武帝直接送了一车书过来。六十一岁(公元277年),武帝又封他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这些官,他都没应,还写了篇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公元282年),《针灸甲乙经》终于刊印发行了,这年他在张鳌坡去世。他儿子按他遗训,选了块不毛之地,简单把他葬了,世人都叫他“皇甫冢子”。
明朝嘉靖年间,皇甫谧还能进景惠殿三皇庙享受祭祀,也算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认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