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中谁更能被称为正统-三国中有资格评为正统的国家是蜀汉和曹魏 (但是两国交战的英文)
还不知道,曹魏和蜀汉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的出名程度不必多说,很多人了解三国历史,都是通过这本书得知的,因为这本书的...
咱们很多人了解三国,都是靠《三国演义》这本书吧?毕竟它太火了,几乎成了三国的“入门教材”。但其实啊,小说里的三国和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差别还挺大的。想搞清楚真实情况,光看演义可不行,还得啃啃《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这些正经史书。这样不仅能帮咱们纠正从小到大的偏见,还能更明白三国时期那些历史和政治的弯弯绕绕。
为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不能和平相处,非要打得你死我活呢?其中一个大头,就是争“正统”。在古代,正统可太重要了,几乎等于天命所归,民心所向。对三国来说,说白了就是:谁有资格接汉朝的班,谁就是正统。这么一看,能争正统的,就数魏国和蜀国了。

说魏国是正统,主要是看“程序”——曹丕的魏国,是汉献帝禅让过来的,相当于“合法交接”了接力棒;说蜀国是正统,就得看“血统”了,刘备一直自认是汉室后裔,打的就是“匡扶汉室”的旗号,建国后国号也叫“汉”,史书里管它叫“蜀汉”。
早在中国古代,关于谁才是正统,吵得那叫一个热闹。不同学者各有说法,而且都不是瞎吵,背后都有点道道。

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是以魏国为正统的。为啥呢?首先,陈寿写书那会儿是西晋,西晋可是从魏国禅让来的,他得“尊魏”;其次,他老师谯周影响大。谯周这人吧,在演义里被塑造成“投降派反面教材”,历史上确实也这样。作为蜀国人,他老盼着魏国来接管,还劝过刘禅投降。这思想,自然也传给了学生陈寿。

再到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这是第一本给蜀国“正名”的史书,尊蜀为正统。西晋写《三国志》尊魏,东晋为啥反过来?可能跟东晋自己的处境有关——西晋灭亡后,东晋跑到江南偏安,跟蜀国只能占着蜀地有点像。所以习凿齿这么写,多少也有点给自家政权“找合法性”的意思。

到了宋朝,这正统之争又冒头了。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挺特别,他干脆不承认魏蜀吴哪个是正统,只是记时间方便,用了魏国的年号。到了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就跟司马光唱反调,把魏国年号改成蜀国年号,开始尊蜀。朱熹把蜀国比作南宋,魏国比作辽、金这些“外敌”,还使劲儿抹黑曹操是“奸雄”,这么一来,魏国当然算不上正统了。
曹丕和刘备为了争正统,还搞过不少小动作。曹丕称帝那年,汉献帝退位。为了显得自己“名正言顺”,他硬说汉室是尧的后代,曹家是舜的后代——尧禅位给舜,所以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就是“效法先贤”。这理由放现在看,多少有点牵强。刘备更绝,听说曹丕篡汉,立刻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比曹丕晚一年。当时传谣言说汉献帝被曹丕杀了,刘备也没查真假,直接当真了,赶紧给汉献帝服孝,追谥“孝愍皇帝”,这么一来,自己称帝就“师出有名”了。

魏国蜀国争得头破血流,吴国反倒有点不一样。他们压根儿没资格争正统,守着自己地盘也挺好。孙权称帝前,一直臣服魏国,被封吴王,按理该用魏国年号。可吴国对外用魏国年号,国内还继续用汉朝的“建安”年号。1996年长沙出土的走马楼木简里,就发现有“建安二十七年”的字样——其实建安二十五年就结束了,这“二十七年”是曹丕的黄初三年。孙权冒着跟魏国翻脸的风险,在国内还用汉朝年号,这份对汉室的“念旧”,反而在吴国身上留了下来,挺让人意外。直到曹丕称帝九年后,刘备称帝八年后,孙权才正式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才算真正铺开。
搞懂了魏蜀之间的正统之争,就能明白为啥三国必须对着干——他俩都宣称自己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这“正牌”只能有一个,认了对方就等于否定自己。到底谁才是正统?这问题啊,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要你能说得有理有据,逻辑自洽,那就是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