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中那些-既能出谋划策又能上战杀敌的谋士 (盘点三国那些难听的名字)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三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纷乱的三国,又是人才辈出的三国,看看三国里,有能耐的都走向了自己的舞台,为什么三国的人才这么多呢?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受...
三国这乱世,真是又乱又精彩!到处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才也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为啥三国人才这么多?说白了,选择多呗!你这儿不用我,转头还有别的地方抢着要。好多谋士都是跳了好几次槽才找到对口的老板。比如郭嘉,一开始在袁绍那儿混,结果袁绍那摊子大,愣是没把他当回事。后来荀彧牵线,投奔曹操,才算真正发光发热,成了曹操身边离不开的智囊。可惜死得太早,不然曹操能多占多少便宜。还有庞统,外号“凤雏”,在孙权那儿就当了个小县令,孙权看他长得磕碜,直接pass,结果跑去刘备那儿,直接被奉为上宾。这种例子多了去了,文臣武将都一样,甘宁、黄忠、魏延,哪个不是从这头投奔那头的?
不过话说回来,三国里有没有那种文武双全的主儿?就是平时摇着扇子出主意的谋士,真打起来也能抄家伙上阵杀敌的?网友说必须有,还不止一个!那咱今天就扒拉扒拉这几位“复合型人才”。
在我看来,排第一的得是蜀汉的李严。就是后来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那位。李严一开始是刘璋的手下,刘备打益州的时候,他直接“良禽择木而栖”了。益州拿下来后,刘备让他当了个太守,妥妥的文官路线。结果当地叛乱,刘备远在汉中,派兵都来不及,李严直接拉了五千人就去平叛,三下五除二把匪首给逮了,上万人作鸟兽散。这操作直接把刘备看傻了,当场就升官调到身边,成了心腹。后来白帝城托孤,直接让他跟诸葛亮搭班子,可惜李严能力差点意思,但这不妨碍他是个能文能武的狠角色。
第二位得是曹操手下的荀攸,荀彧的亲侄子。这哥们儿跟着曹操打天下很早,比他叔叔还低调,属于大智若愚那种。曹操评价他“外愚内智,智可及愚不可及”,意思是看着傻,心里门儿清,聪明能学,但那份淡定学不来。曹操平定北方,荀攸出的主意少说有十几条,专治各种不服,把袁绍、乌桓收拾得服服帖帖。但这还不是重点,荀攸的胆子也大得很。早年在何进手下,董卓把何进杀了,荀攸年轻气盛,直接拉了几个兄弟要刺杀董卓,磨刀霍霍就等动手,结果还没行动呢,事情败露,全被抓进大牢。当时董卓多狠啊,说杀就杀,同伙都吓自尽了,就荀攸跟没事人似的,连董卓都觉得奇怪。后来董卓被吕布干掉,荀攸捡了条命。你说这谋士,急眼了真能当使刀的武将用,胆子比武将还大。

第三位叫刘晔,名字听着普通,来头可不小,正经汉室宗亲,刘秀的后代。不过人家不像刘备那样非要匡扶汉室,就想找个安稳地儿待着。投奔曹操后,刘晔看着像个文弱书生,但脑子转得比谁都快,曹操有事总爱找他商量,计谋不比郭嘉、荀彧差。刘晔还没出名的时候就被叫“王佐之才”,这可不是吹的。他妈死前告诉他,爸爸的侍卫有问题,得除掉。刘晔当时才七岁,没在意。结果十三岁那年,他发现那侍卫鬼鬼祟祟,叫哥哥一起动手,哥哥不敢,刘晔自己就去了,一刀结果了那侍卫。他爸气得要命,刘晔直接说“妈临前交代的”,他爸直接没话了。这事传出去,大家都觉得这孩子胆识过人,思路清晰,不拖泥带水,所以“王佐之才”的名号就坐实了。
当然,这样的谋士还有不少,比如徐庶,就是那个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大哥,以前也是个能打能杀的侠客。今天先聊到这,下次再扒拉别的。

对了,还有徐庶,就是那个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徐大哥,其实以前也是个能打能杀的侠客,不过今天先到这,下次再聊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