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皇帝的待遇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三家归晋之后 (三国时期的皇上叫什么)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皇帝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人或者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蜀国...
《三国演义》开头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得挺玄乎,其实就是说这世道啊,老变,分合都没个准数。公元263年,魏国这头最强的“猛兽”终于把蜀国给啃了,司马家隔年(265年)直接把魏国也给端了,自己建了晋朝。到了280年,晋朝又把吴国收拾了,折腾快一百年的三国,就这么彻底画了句号。
魏国灭蜀后,蜀后主刘禅举白旗投降,被拽到洛阳,魏帝封他个“安乐公”,万户食邑。打完吴国,吴主孙皓也跟着投降,一家老小全被押到洛阳,孙皓被封“归命侯”。最逗的是司马家,直接把之前的傀儡皇帝曹奂,从皇帝撸成了“陈留王”。

按理说都是亡国之君,咋待遇差这么多?刘禅封公、曹奂封王、孙皓封侯,这等级也差太远了吧?
先说说刘禅的“安乐公”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对蜀汉动真格的了,《三国志》里写:“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当时就提醒刘禅,得派人把守阳安关和阴平桥,防着魏军偷袭。结果呢?刘禅听了身边宦官的瞎忽悠,压根没把姜维的话当回事,就这么拖过去了。
等钟会打到剑阁,邓艾摸过阴平,蜀汉才跟睡醒似的。可那时候蜀汉手里还有十万大军呢,关键要地也全丢了。邓艾把诸葛瞻干翻后,直接兵临成都城下。邓艾才带了多少人?三千!比成都守军少多了,刘禅却直接开门投降了,蜀汉就这么没了。后来到了洛阳,刘禅就当他的“安乐公”,整天吃吃喝喝,倒也自在。

再聊聊孙皓的“归命侯”
永安七年(264年),东吴的孙嗑突然没了,才31岁。临死前想传位给儿子孙湾,结果左典军万彧拉着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硬是推了孙皓上来。主要也是蜀汉刚凉,交州又闹叛乱,国家乱成一锅粥,想着孙皓能“力挽狂澜”。

孙皓刚坐上龙椅那会儿,还挺像样,《江表传》里说:“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于苑者皆放之。”当时大家都夸他是“明主”。可这哥们儿稍微有点成绩就飘了,《三国志》里写:“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没多久就把濮阳兴、张布给宰了,名声臭得不行。
天纪三年(279年),晋武帝派大军伐吴,吴国丞相张悌战死,王濬的船队直接开到建业。孙皓一看大势已去,只能投降。全家被押到洛阳后,晋武帝赏了他个“归命侯”,还给衣服车马、三十顷地,每年按时发钱粮。

最后说说曹奂的“陈留王”
当年曹丕从汉献帝手里“接过”皇位,46年后,司马炎也学这招,让曹奂搞了个“禅让仪式”,把皇位“让”给了自己。曹奂在位五年,那时候曹魏早就被司马家捏得死死的,司马昭从相国、九锡、晋公一路升上来,就差最后一步称帝,结果他没熬到,儿子司马炎接了班。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了,司马炎当上晋王,同年十二月,曹奂乖乖把皇位交出去。司马炎成了晋朝开国皇帝。曹奂虽然是亡国之君,但司马炎还是给了他“陈留王”的爵位,食邑万户。

那为啥这三个人封赏差这么多?
先说刘禅的“安乐公”。刘禅投降后,在洛阳活得挺乐呵,“乐不思蜀”嘛,意思就是压根不想着复国。曹魏封他公爵,主要是看在他是“汉朝后裔”的面子上,给点尊重。刘禅能混个公爵,其实已经挺给面子了——他儿子们最多也就封个侯,再往下传,没点大功劳,到男爵这家族就彻底没落了。

再看孙皓的“归命侯”。这个封号就挺有意思,“归命”说白了,就是告诉天下人:天下现在是我司马家的了,孙皓是认命投降的。晋朝那时候已经是大boss了,孙皓算啥?封侯都算抬举他了。公爵?那得是刘禅那种有“特殊身份”的才配,孙皓没这待遇,晋朝也不在乎他怎么想。
最后曹奂的“陈留王”,司马炎这么干,主要是图个“正统”。当年曹丕从汉手里抢皇位,算“汉之正统”;现在司马炎从曹奂手里接手,那就是“曹魏之正统”。再说了,刘禅都封公了,要是曹奂也封公,那司马家面子上不好看。所以封个王,既显得尊重前朝,又捧高了自家,一举两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