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一声叹息-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为什么会被王允杀掉 (只能一声叹息 什么意思)
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虽然有才华,但是命运多舛,接连潜逃了12年,曾听琴辨认出杀机,60岁时因一声叹息而丧命,那么王允为什么非要杀掉这样一个没有威胁的文人呢?旷世奇才公元133年,河南蔡家传来一声啼哭,蔡...
说起来蔡邕,就是蔡文姬她爹,这人吧,才华是真没得说,可命是真够苦的。接连跑了12年,还曾听琴听出杀机,最后60岁就因为叹了口气被杀了。王允为啥非要弄死这么个没威胁的文人呢?
旷世奇才
公元133年,河南蔡家添了个娃,就是后来的蔡邕。蔡家世代当官,家风正得没话说,书香门第,在当地挺有名的。在这样的家里长大,蔡邕自然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加上长辈们品行好,耳濡目染下,慢慢就成了个远近闻名的君子。
蔡邕这小子,天资比兄弟们高出一大截,家里长辈都对他寄予厚望,使劲儿教他,他也没让人失望,年纪轻轻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长大了更不得了,诗词、经义、音乐、书法,样样都玩得溜。
除了才华,蔡邕的品行也特别好,对母亲那叫一个孝顺。母亲病了三年,他衣不解带地伺候;母亲走了,他在坟边搭个草庐守孝,吃粗茶淡饭,穿粗布麻衣,一点不觉得苦。
那会儿做官得靠“举孝廉”,他这行为,简直就是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蔡邕对当官一点兴趣都没有,不像别人那样迷着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在他眼里,当到宰相也不如在山水间自在,研究自己最爱的音乐。蔡邕的音乐天赋绝了,练了这么多年,当时几乎没人能在音乐上跟他比。
有一次,他在门外听朋友弹琴,听着听着突然皱起眉头:“这琴声里怎么有股杀气?”旁人啥也没听出来,朋友倒笑了:“刚才有只蚱蜢飞进来,我琢磨着弄死它呢!”
这鉴赏力,谁比得了?相应的,他弹琴也厉害。据说听过他弹琴的人都如痴如醉,连深宫里的汉灵帝都是他的粉丝,好几次召他进宫弹琴,他不想沾官场的污浊,一直称病不去。
命运多舛
蔡邕性情淡泊,才华又高,在那人人争权夺利的年代,他守着心里的清净不肯沾染尘世,逍遥在山水间。要是一直这样,他这辈子算幸运了,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他百般躲官场,到底还是没如愿。
公元170年,称病躲了十几年的蔡邕,到底还是没逃过,被硬拉着塞进了朝廷当官。这虽不是他想要的,但人在官场,也得尽职,可惜他找错了主子。
汉灵帝那可是整个汉朝都排得上号的昏君,就知道享乐,宠信宦官,为了捞钱甚至卖官鬻爵,诸葛亮《出师表》里“亲贤臣远小人”的反面教材,说的就是他。这么个昏君,就算诸葛亮提前出生也没辙,何况蔡邕是专攻文学的?
他劝汉灵帝节制欲望,汉灵帝觉得他邀名求利;劝他远离宦官,汉灵帝觉得他多管闲事……没多久,忍无可忍的汉灵帝就把他踢出了权力中心,全家流放了。
流放路上,汉灵帝的一个宠臣看中了他的音乐才华,请他赴宴。蔡邕本来不想去,可人家有权势,不得不去。没想到宴席上,那宠臣居然让他当众弹琴,这不是把他当乐人使唤吗?
蔡邕气坏了,甩袖就走,这下可好,成了那宠臣的眼中钉,到处被诽谤,朝廷里也觉得他恃才傲物、对上不敬,这在当年可是要掉脑袋的罪名啊!蔡邕吓得不行,干脆带着全家逃亡吴地,远离家乡,颠沛流离了整整12年。
叹息丧命
自从进了官场,蔡邕的人生就像掉进了泥沼,再没清净过。这些年他东奔西跑,就是为了不在官场沉沦,最后还是没逃过命运的捉弄,成了官场争斗里无辜的棋子。
蔡邕曾经给董卓当过属官,董卓这人嚣张跋扈,想干嘛就干嘛,连皇帝说废就废,所有大臣眼里他都是个叛逆。可董卓听说蔡邕的名声后,让人备了厚礼上门拜访。
蔡邕本来不想跟这种人打交道,但董卓软的不来硬的,为了保住一家老小,他只能屈从。董卓一直对蔡邕挺客气,时间长了,蔡邕就算知道董卓作恶多端、死有余辜,也难免有点感激。
所以董卓被杀后,他忍不住叹了口气,这下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杀了董卓的王允,可容不得朝廷里有人同情董卓,立马对蔡邕大发雷霆,当场就把他抓进了大牢。
汉朝官场有不成文的规矩,不杀名士,免得让百姓和士子们心寒。一开始大家也没太担心,没想到王允这人这么小肚鸡肠,非得为这一声叹息杀了蔡邕。
蔡邕当时60岁了,看淡生死,就遗憾家里没修完史书。大伙儿都觉得可惜,拿这个劝王允,没想到王允把来人一顿骂:“当年汉武帝没杀司马迁,才让《史记》这种诽谤书流传后世,你们以为我会重蹈覆辙吗!”
就这样,一代旷世奇才蔡邕,没了。
蔡邕这一辈子,波折太多了。不像那些总抱怨怀才不遇的文人,他这旷世奇才,是真想远离官场那套乌烟瘴气,在山水间逍遥自在。可命运和这世道啊,偏是不放过他,这么个跟官场格格不入的人,还是被一路裹挟着,最后走到了那注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