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为何看法迥异-正史中近乎完美的周瑜 (后世会怎么评价我们)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周瑜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邃的政治远见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在东汉末年的三国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正史中,周瑜几乎被描绘成了一位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后世...
说起周瑜,大家脑子里可能先跳出《三国演义》里那个被诸葛亮气死的小心眼形象?其实翻翻正史,这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正史里的周瑜:其实是个全能型选手?
周瑜是庐江周家出来的,从小就不一般,脑子活、胆子大。不光会打仗,还长得帅,《三国志》里说他“长壮有姿貌”,就是个子高、颜值在线。而且人家还是个文艺青年,精通音律,弹琴弹错了,旁边的人一指,他都会回头看看,所以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说法,这画面感多强。
打仗更是一把好手。赤壁之战的时候,一堆人想投降,就他站出来说必须打,还亲自带人用火攻把曹操大军烧得找不着北,直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政治上也没得说,眼光长远,一心为东吴,为人还大方,从不计较,手下人都服他。你说这要搁现在,妥妥的男神级人物。
为啥后世对他的看法差这么多?小说和史书打架了
但说到周瑜被黑,那《三国演义》脱不了干系。罗贯中老师写小说,得突出诸葛亮啊,所以就把周瑜写成个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小人,什么“既生瑜何生亮”,最后还被气死了。这完全是艺术加工,跟历史上的周瑜半毛钱关系没有。结果这么一写,民间印象就固定了,好多人真以为周瑜就是小心眼。
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正统之争和文化背景。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大家老吵三国谁才是正统。南宋以后,朱熹的理学火了,“尊刘贬曹”成了主流,东吴自然就被边缘化了,周瑜作为吴国大将,形象跟着受影响。再加上不同时期大家对“英雄”的定义不一样,有的喜欢忠义的,有的喜欢谋略的,周瑜的形象也就跟着变来变去。
文化背景这东西也挺有意思,比如唐朝人可能更欣赏周瑜这种文武双全的,到了明清,可能更吃诸葛亮那种“智绝”的人设,周瑜自然就被冷落了。再加上各种戏曲、评书一渲染,小心眼的形象就越传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