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元朝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常设的地方行政机关是)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
元朝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实就是一级政区,简称行省,或者直接叫省。元朝当时设了个中书省管全国的事儿,也叫都省;因为大元地盘太大了,除了腹里地区直接归中书省管、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还在各个重要地方设了十个行中书省,分管各地。世祖、武宗那会儿,有三次短暂设了尚书省管政务,行中书省也就跟着改叫行尚书省。当时元人说这制度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1260年,元朝开始用汉人的那一套,立了个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还设了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这些官职。后来呢,就在各大地区陆陆续续建了行中书省。刚开始,还是照着老规矩,让中书省的官员出去管各个行省,叫“行某处中书省事”。时间长了,这些行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机构了。
1286年,朝廷定了各省、台、院、部的官职,把各行省的丞相都撤了,只留平章政事当最高领导,好跟中央的中书省区分开。不过后来,有些地方事儿多、地盘大的行省,又被允许设丞相了。1320年,元仁宗又把各行省的丞相给废了,已经设的都降成平章政事。泰定帝(1324-1328)那会儿,某些行省又重新设丞相,设不设、设几个,得看需不需要和当官的级别。一般每个行省有两个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各一个(正二品),参知政事两个(从二品),这些官的级别跟中央中书省的一样;左司和右司合并成一个,设了郎中、员外郎、都事,级别都比中央的低一点。
到了元朝末年,有些行省还多设了些“添设”的平章、左右丞、参政之类的官。行省管的事儿可多了,境内的钱粮、兵器、屯田、漕运,还有别的军国大事,都归它管,下面统领着路、府、州、县;要是离省城太远的地方,就另外设个宣慰司来管,算是行省派出去的机构。行省下面还有道、路、府、州、县这些基层的设置。
宣政院
宣政院,一开始叫总制院。级别是从一品,专门管西藏那边的佛教事务和军政大事。要是吐蕃那边有事儿,就分个分院过去镇守,也有自己的官印。要是遇到大的军事行动,就跟枢密院一起商量。用人方面,它自己选人,选的时候不管军人还是老百姓,和尚还是俗人都能用。1264年,设了总制院,让国师当领导。1288年,因为唐朝的时候吐蕃来朝拜是在宣政殿见的,所以改名叫宣政院。
宣慰司
宣慰司呢,管的是军民两方面的事务,分几道来总管下面的郡县。行省有什么政令,它就往下传达;郡县有什么请求,它就上报给行省。要是边疆有军事行动,它就兼着都元帅府,要是没那么大的事儿,就只当元帅府。在一些偏远的地方,还有招讨使、安抚使、宣抚使这些官,级别和人数都不一样。
宣慰使司
宣慰使司,级别是从二品。每个司有三个宣慰使(从二品),一个同知(从三品),一个副使(正四品),一个经历(从六品),一个都事(从七品),一个照磨兼架阁管勾(正九品)。总共分六道:山东东西道,设在益都路;河东山西道,设在大同路;淮东道,设在扬州;浙东道,设在庆元路;荆湖北道,设在中兴路;湖南道,设在天临路。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级别也是从二品,有三个使,两个同知,两个副使,两个经历,两个知事,一个照磨兼架阁管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