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之事-这是为何 (明朝为何没有外戚专权)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为何没有出现后宫干政之事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每个朝代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太后专权问题,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的,孝,文化,另一方面则...
汉之吕后、唐之武后、清之慈禧,历史上不少朝代都闹过太后专权的事儿,一边是“孝”文化让太后地位高,一边是外戚能帮着稳固皇权,权力自然容易跑偏。可奇怪的是,明朝愣是没出过这种事,为啥呢?
原因之一: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后宫想干政太难了。
老朱家规矩大,朱元璋刚打下江山,就定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整个明朝都没人敢破。他亲自编的《皇明祖训》里写得明明白白:皇后只能管宫里的事儿,宫外的一概不许插手;私下里给外面递纸条,写的人和收的人都得砍头;大臣也不能随便见后妃。这规矩定得死死的,后世想改都难。你想啊,建文帝削藩,朱棣都能打着“祖训”的名义造反,把皇位都抢了,后宫要是敢碰权力,那阻力得多大?
《明史·外戚》里都夸,说明太祖家法严,后妃不掺和朝政,外戚也老实,汉唐都比不上。
原因之二:前三位太后都“拎得清”,直接把干政的路给堵死了。
祖训能传下去,关键看头几代怎么做。明朝前三位太后,个个都有机会干政,可偏偏都守规矩。
先说孝慈高皇后马氏,朱元璋的皇后。能力强,还帮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念着她的好,想给她亲戚封官,马氏直接拦下了:“国家官爵得给贤能的人,不能给我家。”这开头就立住了规矩。
再仁孝文皇后徐氏,朱棣的皇后,徐达的女儿。家族势力大得很——弟弟徐增寿帮朱棣打仗被朱允炆杀了,哥哥徐辉祖的儿子袭了魏国公,一家两国公。可徐氏照样不掺和外戚的事,临终前还叮嘱朱棣别太照顾娘家,还写了《内训》《劝善书》教后宫女人怎么守本分。
最关键的是成孝昭皇后张氏,明朝第一位太后,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孙子朱祁镇继位时才九岁,大臣们让她垂帘听政,她直接拒绝:“祖制不能破!”找了张辅、杨士奇他们辅佐孙子,自己专心教孩子。这三位一锤定音,后世太后谁还敢动心思?
原因之三:明朝选妃太“接地气”,外戚想出头都难。
后宫要干政,得靠外戚撑腰,可明朝选妃制度太特殊,外戚根本成不了气候。
朱元璋定规矩:后妃必须选良家女子,不能是大臣送来的,怕有猫腻;娼妓更是不能碰。所以明朝后妃大多来自民间或者小官家,权贵想和皇室联姻?门儿都没有。后妃娘家没根基,就算受宠,也翻不出大浪。
再加上朱棣时期,徐皇后就开始让后妃学《慈孝高皇后传》《女戒》,后来这成了定制。后妃从小被教着守规矩,思想里就没“干政”这根弦,外戚势力自然弱,想培植都难。
原因之四:朝里势力变了,皇帝用不着外戚。
汉朝为啥太后专权严重?那时候贵族门阀强,外戚是皇权的靠山。唐朝以后门阀衰落,外戚大多是太后掌权后才被重用,宋朝后宫专权就少了,吕后、武则天、慈禧算是特例,她们在皇帝生前就开始掺和事儿了。
明朝中后期,皇权和文官集团掐得厉害,但外戚势力小,又是外臣,跟皇帝联系不方便,帮不上忙。反倒是宦官,是内廷提拔的,跟皇帝亲近,文官管不着,所以皇帝更信宦官。外戚夹在文官和宦官中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哪敢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