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期的产物

巡抚,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

admin

巡抚这官儿,咱们在明清影视剧里常听,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干嘛的,还得从头捋捋。明清时的地方大官,军政、民政都管,也叫“抚台”,名字听着就挺实在——“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说白了就是到处跑着管事儿、安抚百姓。

总督品级比巡抚高点,前期总督权力大得多,比如两江总督管着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到了后来,安徽、江西的巡抚就不怎么听总督的了。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图1)

其实“巡抚”这事儿,最早能追溯到北周和唐初,但那时候都是临时派出去的活儿,不算正式官名。明代巡抚的名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第一次出现——懿文太子被派去陕西巡抚,也是临时差事。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蹇义等26人分头跑各省,巡抚制度才算慢慢成型。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周忱他们6人分抚南北直隶这些地方,之后各省常设巡抚官就成了规矩。刚开始巡抚就管管税粮、河道、流民、边关,后来慢慢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大多是进士出身,内地巡抚由吏部和户部一起推举,边地由吏部和兵部推举;到了嘉靖十四年(1535年),不管内地边地,都由九卿廷推。也有总督兼着巡抚的,合起来叫“督抚”。

明代巡抚虽然不是正式的地方军政长官,但出去抚地方,能管着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这“三司”,实际权力大得很。而且巡抚每年得去京城议事,也说明朝廷对地方的抓得越来越紧。到了明后期,巡抚的换人 often 受朝廷里派系影响,最后拍板的权力又落到了大太监手里。

清代沿用了明代的规矩,各省都设巡抚,成了省内最大的军政大官,民政、司法、监察、军事都得他管。

不过要说巡抚是明清独有的,那就错了。早在这之前,南北朝时候就有“巡抚”这说法了。北魏延和元年(432年),太武帝派来大千去北边打仗,赢了之后觉得他勇猛、熟悉地形,就让他“巡抚六镇,以防寇虏”——说白了就是去边镇巡视、防着敌人。还有景明元年(500年),北镇闹饥荒,宣武帝派杨播去“巡抚赈恤”,就是边巡视边发救济粮。

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巡抚-这一官职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图1)

到了唐代,把巡抚设成了正式官职,改名叫“巡抚使”。武则天那会儿,狄仁杰就当过江南巡抚使,干得挺狠,把吴楚一带一千七百多个乱七八糟的祠庙给拆了,只留了几个正经的。

不过翻翻唐代史料,能找到的巡抚使就仨,出现频率不高。到了宋代,巡抚使制度才发展起来,“巡抚”这词儿在史籍里常见了,给明清时候的巡抚制度打了底。

唐代的巡抚属于“有时而置”的临时差遣,《旧唐书》里记载最早:“(垂拱四年)征狄仁杰为冬官待郎,充江南巡抚使。吴、楚之俗多淫祠,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

武则天垂拱年间(685-688年)当巡抚使的不止狄仁杰,王及善也干过这活儿,当时山东闹饥荒,他被派去“巡抚赈给使”,后来还升了春官尚书、秦州都督。

宋代巡抚使比唐代正规多了,设置完善,派出去的次数也多。宋太宗老担心自己待在宫里不知道外面啥情况,说“封疆万里,深居九重,人情未能尽达,若全不采听,则官吏能否,生民利病,何从而知”。

于是,从宋太宗起,宋廷开始大规模派巡抚使,“以翰林学士王钦若为四川巡抚使,知制诰梁颢为陕西巡抚使……”。


上一篇: 李定国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他是唯一一个能改写明清历史的将领 (李定国是谁) 下一篇:颜真卿死后被葬在哪里-明清时期有什么历史记载 (颜真卿死因)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