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都察院起到了什么作用-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 (都察院什么时候设立)

都察院,明清时期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洪武十...

admin
都察院,这名字听着就挺有分量,是明清时候的一个官署,说白了就是从之前的御史台改过来的。它主要管监察、弹劾官员和给朝廷提建议。和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要是遇到大案子,这三个部门一块儿审,就叫“三司会审”。那都察院具体是咋回事呢?接着往下看。 明朝洪武十五年,也就是1382年,把之前的御史台改成了都察院。老大是左、右都御史,下面跟着副都御史、佥都御史。那时候按十三道(大概相当于现在的行政区划),每个道都设监察御史,跑到各个州县去巡查,专门考察官员、举报他们。明朝的都察院不光能盯着审判机关,还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说白了就是小事能自己定夺,大事再报给皇帝,妥妥的最高监察机关。 清朝的时候,左右副都御史就专门给总督、巡抚当加衔了(明朝的时候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加衔),这样他们办事方便点。到了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又把六科给事中并进来了。乾隆十三年,干脆把左佥都御史废了。清朝的都察院主要管法纪监督,既要审死刑案子,还要参加秋审和热审(都是秋后审案的一种),顺便盯着所有官员别瞎搞。
都察院起到了什么作用-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 (都察院什么时候设立)(图1)
说白了,都察院就是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对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还是挺重要的。 说说明朝的都察院咋设的。根据《明史‧职官志》,左、右都御史是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佥都御史正四品。下面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加起来一百多号人,都是正七品。还有些别的部门,比如经历司、司务厅、照磨所、司狱司啥的。在外面当官的,要是加了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衔的,有总督、提督、巡抚,还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这些。 清朝的都察院一开始是沿袭明朝的制度。天聪十年,皇帝下旨说:“要是政事办得不对,或者贝勒、大臣们嚣张跋慢不尊重皇上,允许你们直接说,别藏着掖着。”崇德元年设了承政、参政这些官。崇德二年定了承政一人,左右参政满、蒙、汉的理事官各两人,后来又裁了。顺治元年改成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满汉各一人。左副都御史协理院务,各两人。汉左佥都御史一人,开始用汉军,后来也用汉人,乾隆十三年裁了。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加右边的衔,比如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就是他们的坐衔。乾隆十三年又停了右都御史衔。
都察院起到了什么作用-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 (都察院什么时候设立)(图1)
都御史是都察院的老大,大概相当于汉唐时候的御史大夫;副都御史呢,像御史中丞;佥都御史和侍御史差不多。这仨都是管着都察院事务的。监察御史则是都察院直接干活的骨干,专门负责监察。他们归都察院管,但又能不受都察院直接控制,自己能独立行动,有事还能直接跟皇帝汇报。要是被派出去当巡按,那就是代替皇帝巡查地方,权力更大。都御史总的职责就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给当皇帝的眼睛耳朵管纪律”。具体来说呢:第一,大臣要是奸邪,小人拉帮结派作威作福乱政,就弹劾他;第二,百官里那些贪赃枉法、败坏官风的,弹劾;第三,学术不正,上书乱改规矩想往上爬的,弹劾。这叫纠弹权。还有,遇到官员朝见、考察的时候,跟吏部一起看谁行谁不行该升该降,这是监试权;大案要犯在外朝会审,和刑部、大理寺一起定案,这是司法权;奉皇帝命令在内地安抚、在外地巡查,各按自己的命令办事,这是临时派遣;都御史要是兼军务的加提督衔,有总兵的地方加赞理或参赞,管得多事重的加总督。还有整饬、抚治、巡治、总理这些,都是临时根据事设的。
都察院起到了什么作用-作为明清监察制度的主要实施者 (都察院什么时候设立)(图1)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 左都御史 左都御史,就是封建社会专门管监督的都察院一把手。明朝的时候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都是正二品。清朝让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品级后来改成了从一品。左副都御史协理院务,辅助左都御史干活,正三品。 右都御史 右都御史是明清两代的官职。雍正八年升到了从一品。清朝的时候是总督的坐衔,乾隆十四年皇帝下旨,凡是当总督的,都授个右都御史衔。总河、总漕还有各省巡抚,都授右副都御史衔,要不要兼兵部尚书或侍郎衔,吏部请示皇帝定夺。左右都御史都是都察院最高的官,从一品。 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俸禄 左右都御史是一品,一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副都御史三品,一年俸银130两,禄米130斛。另外,雍正以后,官员还有“养廉银”,一般是俸银的10到100倍。比如根据《大清会典》,总督的养廉银最多能到20000两,巡抚也能到15000两,这可比基本工资高多了。


上一篇: 明清时期为何没有这个规矩-古代打仗武将真的都要单挑吗 (明清时期为何扬州多盐商?) 下一篇:酒并列的-与茶-之一-明清时期烟草有多普及-待客三巨头 (酒并垆什么意思)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