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奇是怎么发展而成的-词山曲海-那么为何号称 (明清传奇是什么)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由于明...
明清传奇这玩意儿,是从宋元南戏慢慢变来的。元末开始冒头,明初在民间悄悄传开,到了嘉靖年间突然就火了,万历那会儿简直巅峰状态,一直撑到明末清初,作品多到号称“词山曲海”,想想都觉得壮观。

那时候明朝上上下下都爱看戏,昆山腔和弋阳诸腔在城里乡下都特别吃香。宫廷里、贵族士大夫家,还有民间的庙会草台,演出活动就没停过,老热闹了。
明朝宫廷演戏,前期主要靠“教坊”包办;万历年间,宫里还专门设了“四斋”“玉熙宫”这些演剧机构。偶尔也会叫市井的戏班进宫演演,换换口味,不然天天看教坊的也腻不是。贵族和士大夫家里大多养着“家班”,有的还会演自己写的剧本。这些人为了攀比谁家戏好,经常亲自给演员说戏、指点,排练得特别仔细,对表演要求严得要命,艺术水准高,对戏曲舞台艺术发展也算添了把火。
民间演出也热闹,水上的、陆上的舞台都有;戏班里藏着不少昆腔、弋腔的好角儿。这会儿戏曲的规模,早就比宋元时候勾栏瓦舍、路歧作场大多了,不再是小打小闹。
音乐方面,不同的腔调各有各的味道。昆山腔集南北曲优点于一身,把南曲那种流丽悠远、委婉细腻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又学了点北曲激昂慷慨的调调。官调曲牌怎么搭、场次怎么排,更讲究了,还常用借宫、集曲这些手法,让曲牌联套的结构更完整,表现力也更强。
演员的唱法也越来越讲究,要求“唱出各样曲名理趣”,得把人物性格、戏剧情感都唱出来。这些都是剧作家和艺人长期唱昆曲攒下的经验,成了咱们民族声乐的重要遗产。伴奏乐器和乐队组织也更丰富了,演出能在固定的情景节奏里进行,给后来的戏曲乐队立了个标杆。
弋阳诸腔的音乐呢,主打“字多音少,一泻而尽”,在此基础上搞出了“帮腔”和“滚调”。
“帮腔”就是独唱加合唱,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弋阳腔没乐器伴奏的缺点,也让演唱形式更多样,还能渲染感情、烘托气氛。
“滚调”用“流水板”唱大白话的词,节奏有变化,唱起来更痛快,能把曲子的情表达得更透。
弋阳腔大多只用锣、鼓这种响家伙当伴奏,主要因为常在村镇庙会、广场给老百姓演,人多;加上他们早期爱演人物多、场面热闹的历史剧,所以整体风格特别高昂奔放。这后来对高腔腔系的影响可不小。
脚色分工变细了,这绝对是表演艺术变丰富、变高的关键。尤其是昆山腔,从南戏的7个脚色变成了“江湖十二脚色”,演员就能专心琢磨某一类角色,深入人物内心,揣摩性格。各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艺术家们创造了不少特别鲜活的人物形象。
《梨园原》(又叫《明心鉴》)里总结的“身段八要”“艺病十种”,说明昆山腔对表演要求有多严,每个动作、每个毛病都得抠。
弋阳腔表演虽然没昆山腔那么精致,但也有自己的亮点。比如唱的时候特别在意观众能不能听懂,用生动的念白让舞台更热闹,加强戏剧性和动作性,不像老南戏光抒情。
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里写了不少,说明弋阳腔演员也特别琢磨人物内心,经常“能看戏的人哭得稀里哗啦”。演历史剧时用民间武术、杂技搞战争场面,那股子炽烈粗犷的劲儿,特别有味道,看着就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