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扬州瘦马-不是马是什么东西-她们为什么被称之为 (扬州瘦马是什么意思啊)
扬州瘦马,不是马是什么东西?她们为什么被称之为,瘦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看到,扬州瘦马,这几个字,很多人都能想到那首很有名的,天净沙秋思,,而且这几个字,只看表面的话,还是非常具有...
“扬州瘦马”听着像马,其实跟马半毛钱关系没有,那到底是个啥?为啥叫这名儿?
看到“扬州瘦马”这四个字,是不是会想到“枯藤老树昏鸦”那种诗情画意?但说实话,真实的扬州瘦马,可没诗里那么浪漫,它指的是明清时期一类特殊的人。到底啥人能叫这名儿?为啥用这个词形容?

“瘦马”字面意思就是瘦小的马,但你真以为是马?那就搞错了,其实指的是那种细瘦柔弱的姑娘。
明清那会儿,流行“女子以瘦为美”,富商巨佬们就喜欢这调调。扬州那边就冒出一堆专门培训的年轻姑娘,养大了准备给富商当小妾,一个个都瘦得跟竹竿似的,所以叫“扬州瘦马”,跟现在的选美大赛差不多,就是古代定制版。
那为啥叫“瘦马”呢?跟扬州当时的发达分不开。扬州城里天天歌舞升平,富人们看腻了“丰乳肥臀”,就想换换口味,“瘦马”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专门干这行的牙公牙婆,低价买穷人家的小姑娘,养大了再高价卖出去,跟商人低价买瘦马、养肥了再卖一个套路,所以这些人就被叫“瘦马”了。
都说“春风十里扬州路”,笙歌燕舞,脂粉味儿浓得化不开。可夜色深处,多少“瘦马”在默默流泪,谁还记得她们?据说一等“瘦马”能卖一千五百多两银子,够买多少地了。
张岱在《扬州瘦马》里写过这买卖有多夸张:到了瘦马家,坐下喝茶,牙婆扶姑娘出来,喊“姑娘拜客”,姑娘就拜;喊“姑娘往上走”,就走;喊“转身”,就转身面对光亮,露出脸;喊“姑娘借手”,就把袖子撸上去,露出手、胳膊、皮肤;喊“姑娘相公”,姑娘就偷瞄一眼;问几岁,就报岁数;喊“再走走”,就拉起裙子露出脚趾。看脚趾还有讲究,裙摆先响的脚大,裙系得高人还没出来脚先露出来的脚小。看完一个再来一个,一家得看五六个,都这么一套流程。
你看,她们跟商品似的被挑来拣去。不是所有“瘦马”都能嫁入豪门,剩下的最后只能送进烟花柳巷。秦淮河边的“扬邦”歌妓,好多都是“瘦马”出身。
“扬州瘦马”跟马真没关系。说白了,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明朝开始,扬州就有大批专门培训的姑娘,准备给富商当小妾,以瘦为美,所以叫这名儿。扬州出美女大家都知道,“瘦马”在明清更是出了名。“养瘦马”成了一门暴利生意,一堆人靠这个吃饭。
“瘦马”流行,跟扬州经济脱不了干系。明清那会儿扬州盐商富得流油,城里天天纸醉金迷。富商们就喜欢些奇奇怪怪的审美,看腻了“丰乳肥臀”,“瘦马”就火了。大腹便便的盐商一说想纳妾,人口贩子立马蜂拥而上。扬州干这行的人得有上百号,城里简直成了二奶集中营,成批的“瘦马”被调教完,卖到全国各地。

清代丁耀亢在《续金瓶梅》里也写了怎么培训“瘦马”。一等资质的,教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还有化妆和形体训练;二等资质的,认字、弹曲,主要学记账管事,当个得力助手;三等资质的,不让认字,就学女红、裁剪,或者做点心摆果品,学当主妇。所有这些培训,都是为了将来卖个好价钱。
在“瘦马”买卖里,她们跟商品一样被挑三拣四。不是所有“瘦马”都能嫁得好,剩下的只能进烟花巷。秦淮河边的“扬邦”歌妓,大多是“瘦马”出身。就算“有幸”被富商官宦纳为小妾,也不一定过得幸福。可那些“养瘦马”的人口贩子,赚得盆满钵满。据《续金瓶梅》说,一等“瘦马”能卖一千五百多两银子。“春风十里扬州路”,笙歌燕舞,脂粉浓香;夜色深处,多少“瘦马”,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