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妃晋封为皇贵妃-为何成了后宫妃嫔最难逾越的鸿沟 (从贵妃寝宫开始签到)
清朝的后宫等级制度经过努尔哈赤时期的,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皇太极时期的,位号既明,等威渐辨,顺治皇帝的多方摸索,,议定而未行,直到康熙年间才,典制大备,,形成了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明确制度,下面趣...
清朝后宫那套等级制度,从努尔哈赤那时候还乱糟糟的,宫里都没个正经名号;到皇太极开始分出个三六九等;顺治皇帝琢磨来琢磨去,定了规矩但没完全推行;直到康熙年间才算真正完善,弄成了等级森严、谁大谁小一目了然的规矩。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这套制度到底咋回事。
根据《清史稿》里写的,康熙以后,后宫的典制才算齐活了。皇后住中宫;皇贵妃一个,贵妃两个,妃四个,嫔六个,贵人、常在、答应没固定数量,分住在东边和西边的十二宫。
东六宫是“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六宫是“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皇贵妃、贵妃、妃、嫔这些高级别的住东六宫和西六宫;贵人、常在、答应这些低一级的,就跟在高级妃嫔身边住。

清朝讲究“一夫一妻多妾”,皇帝嘛,虽然也是这套,但作为天子,这事儿做得更“名正言顺”。皇后是中宫之主,母仪天下,算皇帝的“正妻”;皇贵妃、贵妃、妃、嫔是“妾室”,有封号,能进正史;贵人、常在、答应就相当于皇帝的“通房丫头”,既要伺候高级妃嫔,又得随时准备伺候皇帝。
除了皇后,后宫都叫“妃嫔”,皇贵妃就是妃嫔里最大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平时基本就是“副皇后”的派头。正因如此,晋封皇贵妃特别慎重,从贵妃升皇贵妃,成了后宫最难迈的一道坎,难度都快赶上继立皇后了。
那从贵妃升皇贵妃,到底有多难?看看这四种情况就明白了:
第一种:皇后没了,她来顶上。
康熙二十年,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下葬,康熙就让贵妃佟佳氏升皇贵妃,成了后宫实际管事的人。康熙虽然因为“克后嫌疑”(怕影响新皇后),直到佟佳氏快咽气才封她为皇后,但这也开了个头:皇后死了,中宫空着,皇帝先封个“皇贵妃管六宫事”,考察一段时间再立后。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继皇后那拉氏,就是先当皇贵妃管后宫,过了三年才正式立后。
这种皇贵妃,得出身好、品德好,还得皇太后点头,但最重要的是,皇帝得特别宠她,宠到其他妃嫔比不了。

第二种:皇帝不想立后,但她能管后宫。
乾隆三十年,继皇后和乾隆闹掰了,被收了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的册宝,基本等于废了。虽然没明说废,乾隆就让贵妃魏佳氏升皇贵妃,代行皇后权力,管后宫。这最能体现皇贵妃“副皇后”的意思。
道光二十年,孝全成皇后死了,道光就让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升皇贵妃,“总摄后宫”,管了十年,也是这种“不想立后但让她管”的代表。
这种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皇帝得特别信她、宠她就行。
第三种:快不行了,抬个位份安慰一下。
因为皇贵妃太像副后,会威胁皇后地位,只要皇后在位,一般不常设皇贵妃。但不“常设”,不包括临终前的安慰性晋封。
雍正三年,皇后那拉氏还在,但贵妃年氏病重,雍正封她为皇贵妃;乾隆十年,皇后富察氏在,贵妃高佳氏病重,乾隆封她为皇贵妃;乾隆二十五年,皇后那拉氏在,贵妃苏氏病重,乾隆也封了她为皇贵妃。这种临终安慰或“冲喜”的晋封,是最常见的,也得皇帝特别宠她。
第四种:新皇登基,给先帝的妃嫔升个级。
先帝死了,新皇上位,为了表示对“庶母”的好,一般会给前朝妃嫔升位子。晚清这种特别多,咸丰的丽妃、祺嫔,同治的慧妃、珣妃、瑜妃、瑨嫔,光绪的瑾妃、珍妃,都是后来被新晋的皇贵妃。
这种跟先帝关系不大,主要看新皇帝或太后、太皇太后的喜欢。
第五种:人没了,追封个皇贵妃。
这种要么是皇帝对死去的妃嫔念念不忘,要么是新皇为了政治目的追封。
康熙十三子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因为儿子胤祥受宠,雍正追封她为皇贵妃;乾隆长子永璜的生母富察氏,死在乾隆登基前,乾隆因为她是皇长子生母,追封为皇贵妃。这种基本跟本人没关系,主要是为了抬孩子的出身,或者皇帝寄托哀思。
说白了,不管哪种情况,想当皇贵妃,都得皇帝特别宠你。从贵妃到皇贵妃,看着就升了一级,可这中间熬白了多少头发、添了多少皱纹,甚至人没了才轮到,这才是后宫最真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