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为何之后大家都避之不及-明朝的粮长本是个有诸多特权的肥差 (为何之后大家都不联系)

说到明朝时期的粮长,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公元1371年,朱元璋颁布了,蠲两浙秋粮诏,,这也就是,粮长制,的原型,每年征收粮食之时,朝廷需要派遣大量的官吏监督...

admin

明朝的粮长,一开始可是个香饽饽。公元1371年,朱元璋搞了个《蠲两浙秋粮诏》,这就是“粮长制”的雏形。以前朝廷收粮食,得派一堆官吏盯着,又费钱又容易出岔子。有了这制度,直接让村里大家伙儿一起推个人来干,这人就是粮长,活儿包括催粮、运粮,后来这规矩就全国推行了。

明朝刚那会儿,贪官污吏多,朱元璋自己就是底层上来的,对这些家伙恨得牙痒痒,杀了一批又一批。大官里的贪官收拾得差不多了,他就琢磨小官欺负老百姓的事儿。这时候“粮长”就冒出来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朱元璋觉得,收粮的时候肯定不会坑自己人,办起事来也顺。

不光能防小官鱼肉百姓,这制度还省了朝廷大笔开销。以前一堆人干的活,现在几个粮长就顶了,朱元璋自己都得意,说过“粮长之设,便于有司,便于细民”这种话。当然他也防着粮长贪,刑法里专门写了:粮长敢贪污,直接剥皮抽筋。

为何之后大家都避之不及-明朝的粮长本是个有诸多特权的肥差 (为何之后大家都不联系)(图1)

当粮长的好处可真不少。虽然不能说前途一片光明,但好歹是朝廷认的官,威望蹭蹭涨。不光收粮运粮,朝廷还经常给他们派别的活儿,比如查土地、垦荒地,甚至审案子的时候当陪审员。还有特权:犯罪了能“罪减一等”,干好了说不定还能被叫到京城见皇帝,不用考科举就能当官,这待遇多香!

这么好的事儿,一开始大家都抢着当。粮长这职位还能传给子孙,生怕别人抢了这美差。

乍一看,粮长制确实是件惠民的好事,可事儿的发展往往不按套路来。人心哪能满足呢?有了这么多特权,粮长开始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就算可能被剥皮,还是有人铤而走险,可见这“油水”有多足,美差直接成了“肥差”。

为何之后大家都避之不及-明朝的粮长本是个有诸多特权的肥差 (为何之后大家都不联系)(图1)

那后来这让人眼红的“肥差”,怎么就成了避之不及的坑了呢?最关键的是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朱元璋家“大朱”生“小朱”,子子孙孙没完没了,王爷越来越多,土地都被这些后代分光了。朝廷里的大官、权贵,还有那些太监,也仗着权势抢地。这些王爷大官们,个个都有特权,少交税是常事,有的干脆不用交税,就算要交,地方官也不敢催。

那些民间地主呢,虽然没王爷那么大特权,但也总能想歪招偷税漏税。有的把地过户到别人名下,有的跟官府勾结,反正就是不想交税。结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富人占着全国大部分收入,税都躲掉了,穷人就算砸锅卖铁也交不起那高税。国家财政越来越吃紧,再加上倭寇乱、女真崛起、农民闹事,朝廷花钱的地方更多了,粮长征粮的指标也跟着涨。光收穷人的粮食,指标根本完不成,为了不被罚,粮长只能自己掏钱填窟窿。就像当时有人说的,家里就算有千两黄金,当一年粮长下来,也得倾家荡产。

不光自己赔钱,粮长的权力也被分了。以前是一个人说了算,后来变成好几个人一起当,互相盯着,谁也不敢贪了。以前能进京见皇帝的荣誉,也没了。

为何之后大家都避之不及-明朝的粮长本是个有诸多特权的肥差 (为何之后大家都不联系)(图1)

粮长的好日子到头了,剩下的全是亏本买卖。村里的有钱有势的人,谁还愿意干这活儿?从原来能一直当的“永充”,变成了大家轮流当的“轮充”,可就算轮着来,乡绅们也觉得苦,最后干脆变成全村人一起扛,叫“朋充”。

所以啊,曾经人人抢着当的“美差”,最后成了躲瘟疫似的,谁见谁躲。


上一篇: 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明朝大多数皇帝为什么都不喜欢上朝-爱旷工 (的原因是什么的结果病句) 下一篇:红丸案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案件指的是什么 (红丸案中的红丸到底是什么)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