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旗主是怎么变换的-满清八旗分别是哪八个 (旗主的地位)

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清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若说清史在我印象中只有三件事,1、虽远必割,从,日射野兔三百只,的康熙开始到,老佛爷,结束,清朝四舍五入总共割弃五百多...

admin

清史在我脑子里就绕不开这么几件事,每次翻史料都忍不住想叨叨几句。

要说清史,我印象最深的就三样:

“虽远必割”,从康熙“日射野兔三百只”的豪横,到后面“老佛爷”签条约,清朝四舍五入割了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四千年的基业,大半败在他们手上,想想就憋屈。

海禁闭关锁国,清朝这招跟明朝还不一样,是“迁界海禁”,具体咋样不多说,自己查查就懂了,真相挺有意思。

八旗子弟,这八旗制度现在听来挺玄乎,其实满蒙汉三族,每族八旗,一共二十四旗。清朝能打下江山,这套“二十四旗”功不可没。军政一体,大汗能直接控全族,闲的时候各甲喇额真、牛录额真领着满人监工,“泥堪”干活,经济后勤直接拉满。

八旗制度最早是“老建奴”努尔哈赤搞的一旗制,具体叫啥名没记载,说明朝和朝鲜的记载,当时他打的是黑旗,叫正黑旗也行。但有些“正史”说按五行搞了白、黄、红、青、黑五色旗,这逻辑上说不通啊。

那时候努尔哈赤刚起家,寒酸得很,明朝是天朝上国,部落也能活,没人愿意跟他混,“十三副盔甲”就是当时的家底。女真分三部,他建州女真(熟女真)在抚顺建了建州三卫,连老弱妇孺都不足10万,要是分五旗,每旗能打的青壮估计不到1万,五旗之说,估计是瞎吹。

后来1601年,他又搞军政改革,把族人重新分,原来的旗改成正色,白、红、黄、蓝四旗成了后来八旗的基础。努尔哈赤自己当四旗旗主,还领正黄旗,白、红两旗给俩儿子,弟弟舒尔哈齐管蓝旗。这时候的建州女真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弱部落了,在他的带领下,变成草原上能吃人的狼,到处打别的部落。

旗主是怎么变换的-满清八旗分别是哪八个 (旗主的地位)(图1)

万历二十六年(1615年),满清势力大了,努尔哈赤又加旗,在四正色基础上加了镶黄、白、蓝、红四旗,八旗制度正式成型。后来皇太极时期加了蒙八旗、汉八旗,那都是满八旗的补充。

天命三年(1619年)正月,努尔哈赤打叶赫部,明朝让杨镐带辽东二十万大军去打,出兵前杨镐还写了千年没见过的战书。这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杨镐就想牵制努尔哈赤,没打算一锤子买卖,出兵就是吓唬他;另一种说杨镐是个腐儒,不懂兵法,分四路围歼,结果被努尔哈赤逐个打爆。说到这儿我总琢磨,杨镐到底会不会用兵?说不会吧,他还知道对付游牧民族得围歼;说会吧,怎么不提醒部防着逐个击破?

萨尔浒之战结果就是努尔哈白捡了明朝的“遗产”,彻底统治东北。有人说努尔哈赤用兵如神,懂得不分兵,我觉得扯淡,就算他想分,也没那么多兵分啊。 旗主是怎么变换的-满清八旗分别是哪八个 (旗主的地位)(图1)

得了明朝遗产的努尔哈赤,统治了整个东北。他死前,正黄旗和镶黄旗自己抓着,正黄旗45个牛录(每牛录300人),镶黄旗20个牛录,都是满族牛录,也是皇太极继位前八旗的势力,这时候的八旗,其实就是爱新觉罗家的“私军”。

跟明朝的卫所比,努尔哈赤的八旗先进多了,既保证统治力,又保证战斗和后勤,但这套只适合小势力,势力一大,旗主就不一定忠心了,换皇帝的时候,旗主权力能大到挟天子,最好的例子就是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那事。

努尔哈赤死前把两黄旗打乱,45个牛录分给多尔衮、多铎兄弟俩,剩下的当自己亲军。有人说这是托孤,想扶多尔衮继位。结果他其他16子作乱,扶了皇太极上台。期间可能搞了“八王议政”,八个旗主一起议政,但没实据,就史书记载他们同位而坐,后来雍正时期有人提“八王议政”,想恢复祖制,就这意思。

皇太极上台后,先完善八旗,搞了蒙八旗、汉八旗,其实不如说是满八旗的仆从军,蒙汉八旗没旗主,牛录多是满人当的。然后打压其他爱新觉罗旗主,比如杀莽古尔泰,打压多尔衮的正白旗,他死后,多尔衮在新旧交替时又乱起来了。

杀豪格,把正蓝旗和自己正白旗混编重分,八旗势力分布就定型了,再没变过。

多尔衮死后,明争暗斗一番,在大玉儿支持下,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掌权,收回正白旗,跟正黄、镶黄、正蓝混编,“上三旗”地位定了。下五旗旗主世袭罔替的家族也定了,后来乾隆时期搞“铁帽子王”,八旗制度算彻底完善了。


上一篇: 满清八旗军的训练到底是什么样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满清八旗军的女性士兵) 下一篇:满清八旗中的上三旗到底有多厉害 (满清八旗中的主要家族)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