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的小米是什么地位-为什么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 (南宋时期的小说)
说到南宋的小米,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我们知道,古代人的生活习惯与现如今的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同时期的人们,生活方式也是和现在人们很不一样,体现在衣食住行...
说到南宋的小米,你脑子里蹦出啥画面?古代人跟咱们现在的生活习惯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不同朝代的人活法也大不相同,尤其是打仗的时候,保命是头等大事,可南宋的士兵们,居然宁肯饿死,也不碰小米,这到底是咋回事?
史料里写着呢:“遗弃粟米山积”,可宋军大多是福建、江浙一带的人,“不能食粟”,所以每天都有饿死的。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小米。为啥南宋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

这话听着挺极端,但也不是空穴来风。先问俩问题:一是绍兴末年咋宋军就剩南方人了,北边南迁的人跑哪儿去了?二是明明小米能吃,南方士兵咋宁愿饿死也不碰?都知道南宋刚开始那会儿,岳飞、韩世忠这些大将,还有他们手下的兵,大多是北方汉子,“中兴诸将皆北人”,这些北边来的流民,可是宋军的主力。可才过去三十来年,军队咋就全成南方人了呢?这跟“绍兴和议”的一条脱不了干系。
绍兴和议签了之后,金朝撂下话,让南宋把“北人在南边的”都送回去。南宋哪敢不听,立马把海州、泗州、涟水这几个地方的百姓,“根刷”过淮河以北。后来又写信给金朝,答应把陕西、河南那边的南迁之人,一个个都送回去。绍兴十四年,高宗、秦桧又下令让各地“根刷”南迁的百姓,前后送回金国五万人。金人还不满意,秦桧干脆又把抓来的大金、契丹和归朝人,全给送回去了。

秦桧这么干,一方面是应付金国,另一方面,他心里打的算盘是“内弱军势,绝后来归降之心”——说白了,就是想削弱自家军队的实力,让后来想投降金国的人死心。而且高宗、秦桧对于淮水、大散关以北,受不了金国压榨或者逃荒想南归的百姓,直接拒之门外。他们命令交界处的官吏:“毋招集流亡,恐致生事。”那会儿金国老闹灾荒,陕西一带的百姓“无以食,争西入蜀”,可因为秦桧的命令,南宋不敢收留,这些人最后“皆散去饿死,其壮者,北人多买为奴婢。”赵构和秦桧这么搞,无疑是断了宋军精壮兵员的来源,后来宋军战斗力直线下降。北方的百姓和义军一看这架势,心都凉了,谁还敢来投奔?这不等于帮着金国巩固统治,削弱南宋边防嘛。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按理说,北宋南宋交接那会儿,大批北方人南迁,长江边上的农民已经开始种小米了。比如“沅、湘间多山,农家惟植粟”,他们的主食跟北方人差不多。海南岛那边,“所产粳不足於食,乃以薯芋杂粟作粥糜以取饱”。南方的瑶族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这些记载都说明,南方人也不是只吃大米,小米也是主食,“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民以食为天,小米也是粮食,为啥当兵的宁愿饿死也不吃?你千万别以为这些士兵是不爱吃小米,或者硬撑什么气节,说“北方的小米咱不伺候”,那可就想歪了。

王之道说过:“吾之将士,比自讲和以来,初无尺寸之劳、毫发之功。二十年间,享其富贵尊荣。……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充知私室,朝游暮宴,其奉养倍侈,有非言之所能尽者,孰肯披甲胄、冒锋镝、奋不顾身以拘国家之急哉?”瞧瞧,这些士兵二十年间过的是啥日子?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家里堆得满满当当,白天玩晚上闹,养得倍儿奢侈。这种环境下混日子的兵,你咋指望他们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吃小米?还有,绍兴二十一年,有个学者何侗说当时的军政弊病:“为将帅者,不治兵而治财,刻剥之政行,而附摩之思绝,市井之习化,而训练之法坏。二十二年间,被坚执锐之士化为行商坐贾者,不知其几。”好家伙,当兵的还一边当兵一边做生意,“保家卫国”和赚钱发财两不误,真是奇了怪了。
点评:
小米主要产在北方,南方也有种,煮干饭确实差点意思,但熬粥那叫一个香。可士兵们为啥不爱吃?说白了,就是日子过得太舒服,早就没了进取心,连雪耻的念头都淡了。在他们眼里,吃小米掉价,失面子比饿死还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