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首要原因是因为穷-崇祯为何不下令大臣捐钱 (明朝灭亡的首都是哪里)
你真的了解明朝穷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明朝后期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轮番到来,不过最终使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首要原因还得归结于一个字,穷,当时的朝廷究竟穷到什么程度呢?一份资料上写下了这样...
明朝后期到底有多穷?可能比你想象的还离谱。那时候朝廷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一波接一波,但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说白了就一个字:穷。
当时有段记载特别扎心:1644年初,军饷欠了几百万两,从南方收的税才几万两。国库早就空了,没米当军粮,户部只能买杂粮凑数。北京被围的时候,驻军五个月没发饷,出去打仗的军队连锅碗瓢盆都没有,每个士兵就发100铜钱,自己买吃的。士气低落到什么程度?有将军报告说:“你抽一个士兵,他站起来;可另一个又躺下了。”王朝这时候不垮才怪,奇怪的是它居然撑到了那时候。

可跟朝廷的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后,逼着明朝大臣们交钱,居然搜刮出了七千万两白银。换句话说,崇祯要是能拿到这笔钱的十分之一,明朝也不至于1644年就完蛋了。那问题来了,都穷成这样了,崇祯为啥不让大臣们捐款呢?其实他试过,结果嘛,挺让人失望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的军队快打到山西了,眼看京城保不住,朝廷却没钱组织军队——没钱发军饷,谁肯卖命?崇祯急眼了,跟大臣们哭诉:“朕不是亡国之君,可事事都像亡国之象!祖宗打下来的江山,一朝丢了,我还有脸见地下列祖列宗吗?”结果呢?满朝文武,没几个站出来说话的。

崇祯看这帮人一个个跟没听见似的,只好直接说:“现在闯贼打过来了,朝廷没钱,你们得掏钱!”话音刚落,刚才还噤若寒蝉的大臣们,突然都开口了,说自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为了给皇帝分忧,一定去亲戚朋友那儿借点救急。
其实大臣们有没有钱,崇祯心里门儿清——明朝的厂卫也不是吃素的。但那时候,大明早就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就靠士大夫集团撑着了。皇帝虽然是老大,可没人支持,跟普通人也没啥区别。所以面对这群“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大臣,崇祯除了讲道理、诉苦情,真没别的招。李自成就不一样了,他靠的是底层百姓,对立面是官僚,所以敢向士大夫开刀,崇祯可万万不敢。

为了带个头,崇祯派太监徐高去找自己的老丈人周奎,让他先捐点。结果周奎一听要捐钱,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对徐高说:“我一个老头子养着一大家子,哪还有余钱啊?”徐高好说歹说,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周奎还是说没钱。徐高气得甩袖子走了:“老皇亲这么抠门,大事完了!你留着那么多财产有啥用?”周奎怕徐高在皇帝面前告状,才不情不愿地掏出一万两。

崇祯知道周奎有钱,要求至少捐两万。这下周奎不干了,跑宫里找女儿诉苦,说“棺材本”都拿出来了,女婿还逼。周皇后知道爹抠门,就让宫女把首饰偷偷卖了,凑五千两给父亲,让他再拿五千两凑够一万上交。结果周奎倒好,从这五千两里扣下两千,只交了三千,还说“再也拿不出了”。
在国丈的“带头”下,京城其他官员也跟着“慷慨”。家里金山银山的东厂大太监王之心磨磨唧唧捐了一万两,内阁首辅魏藻德更狠,才掏了五百两,其他人几百、几十两不等。加起来,离所需的军饷还差十万八千里。

最后呢?朝廷没钱发军饷,根本拉不起像样的队伍。李自成的军队轻而易举就攻破了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前,恨恨地说:“然皆诸臣误朕!”
后来李自成在北京“追赃助饷”,光从周奎家就搜出五十二万两白银,还有几十万珍宝。平时标榜清廉的魏藻德,也被搜出了万金。这些大臣这时候才后悔没早点给皇帝掏钱,可早就晚了。
参考文献:《明史》《明季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