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何不能说蒙古人属于鞑靼人-鞑靼人属于蒙古人 (但为何不能说英语翻译)
四十万蒙古,是蒙古本部,鞑靼是明朝对,四十万蒙古,的称谓,所以可以说鞑靼人属于蒙古人,但是不能说蒙古人属于鞑靼人,鞑靼人只是蒙古人的主要一部分,明代蒙古人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称呼一个民族,习惯上按其...
四十万蒙古,其实就是蒙古本部,明朝人管他们叫“鞑靼”。所以啊,鞑靼人肯定是蒙古人,但反过来就不对了——不能说所有蒙古人都是鞑靼人。鞑靼人只是蒙古人的主力部队之一。明朝那会儿的蒙古人,民族意识老强了,他们管别的民族,喜欢按人数大概叫,比如“八十万汉人”、“二十六万土伯待”(就是藏族)、“三万女真”、“三万高丽”,都是这么个叫法。
他们管整个蒙古叫“都沁·都尔本”,意思就是“四十四万蒙古”。然后又把自己分成两块:东边的蒙古本部,叫“都沁”,意思是“四十万蒙古”;西边的蒙古,叫“都尔本”,意思是“四万卫拉特”。

从元末的惠宗妥欢帖睦尔,到明末的林丹汗,管蒙古本部都叫“四十万蒙古”。明朝人呢,就管他们叫“鞑靼”,管大汗叫“鞑靼可汗”。这些部落可不少,有大汗直接管的,还有东边蒙古名义上的属部,但不包括西边的卫拉特(瓦剌)。他们主要在漠北和漠南一带放牧。
不过元末明初的蒙汉文献,对这些部落记载得乱七八糟,没什么系统。《蒙古源流》卷五里说:“大乱那会儿,到处转战的蒙古人,四十万里头,就跑出来六万,剩下三十四万都让敌人抓了。后来,这跑出来的六万人在克呼伦河边,建了个巴尔斯和坦城住着。”这里的“六万”也是大概数,意思就是逃出来的蒙古人没多少,大部分都留在内地了。
这么看,明初的蒙古本部(也就是那个“四十万蒙古”),里面既有从大都和各地往北跑的皇室、宗王、大臣、将领的部下,但更多的,本来就在这些地方放牧的蒙古部落,比如守成吉思汗禁地的兀良哈部、纳哈出的札剌亦儿部,守成吉思汗八白室的鄂尔多斯部,还有合撒儿、斡赤斤、窝阔台、阿里不哥这些人的后代部落,应该才是主力。
后来写蒙古封建主内部斗争的时候,蒙文文献里提到了不少部落,比如阿鲁台的阿苏特部、阿岱汗的科尔沁部、孛来的喀喇沁部、毛里孩的翁牛特部,还有乌济叶特部这些。一直到达延汗那会儿,才出现了“六万户”,还有下面的各部落、各支系,蒙汉文的书里记载得就详细多了。这个“六万户”和《蒙古源流》里说的明初“六万”可不是一回事,它部落结构、领主、地盘都挺明确的,也是慢慢形成的。
明朝的蒙古人,正统观念也老顽固了:第一,他们觉得成吉思汗家(黄金氏族)才是蒙古的正统,其他被成吉思汗收服的部落,比如克烈部、汪古部、札剌亦儿部、阿速部(阿苏特)、兀良哈、斡亦刺(卫拉特、瓦剌),虽然也算蒙古人,但只是属部。
第二,他们觉得元朝皇室才是蒙古本部的正统,元朝皇家的后代当大汗才合法。虽然明蒙打了一仗(洪武战争)后,大汗的威风没那么大了,但元朝的后代当大汗,还是各部名义上的老大。
第三,大汗的长子才是正统,除非长子没后代、被废了或者杀了,或者一时找不着合适的继承人,才能立其他儿子当大汗。
在这些想法的支配下,不是黄金家族的蒙古领主、不是元朝后代的王爷、不是长子的人,想当大汗可太难了。虽然也有抢到手的时候,但最后还是得回到正统继承人手里。“四十万蒙古”是蒙古的老家,也是正统所在。不过从脱古思帖木儿以后,大汗的权力越来越小,各部领主起来了,抢地盘、抢汗位,闹得领主之间打、正统和非正统打、大汗和权臣打,汗位换来换去,关系乱成一锅粥。这种情况一直拖到达延汗统一蒙古、调整封建秩序才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