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朱允炆又削藩-朱元璋这次做法有错吗 (朱元璋 分封)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元璋和朱允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应该就属于明朝了,天子守国门的良好名声在外,历朝历代都没有几个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同时明朝的开辟,也同样有着不平凡的...
明朝这事儿,老有意思了,尤其是朱元璋和他孙子朱允炆,那点事儿,得好好唠唠。要说历史上哪个王朝最有骨气,明朝排第二,估计没几个敢排第一。“天子守国门”,听着就提气,历朝历代能做到的屈指可数。不过明朝的开国也挺戏剧性,朱元璋从一个要饭的,愣是成了开国皇帝,这经历搁现在写小说,都得被说太假。但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干的一件事,后来可惹了大麻烦,直接把他孙子朱允炆的皇位给搅和没了,这就是后来的靖难之役。说到底,这事儿还真跟朱元璋脱不了干系。
其实明朝刚那会儿,朱元璋头大得很。跟着他打天下的那帮老兄弟,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实力太强了,稍微不注意,说不定就反了。而且北边的元朝余孽还在那儿蹦跶,要是派个外姓将领去打仗,朱元璋心里不踏实——毕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家人总比外人靠谱。朱元璋自己也怕啊,后来为啥那么狠地杀功臣?说白了,就是怕自己儿子镇不住那帮老将。他自己在的时候,对付那些人还得费劲,何况是下一代皇帝?所以他想了个招儿,分封自己的儿子,让他们去守着大明江山。朱元璋当然也明白,以后可能会有麻烦,但当时的情况,除了这么干,好像也没别的招儿了。

可到了朱允炆这辈儿,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一上台,觉得叔叔们手握兵权,威胁太大,就开始削藩。削藩这事儿吧,本身没错,但朱允炆干得实在不咋地。他既没汉景帝那股子狠劲,身边也没个出谋划策的大能。削藩得讲究策略啊,他倒好,听老师的话就闷头干,从最弱的藩王开始削,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所有叔叔们“我要动手了”吗?换谁谁不急?朱允炆这皇帝当得,没主见也没魄力,削藩前也没算好风险,结果一动手,燕王朱棣直接反了,朝廷打得那叫一个狼狈。

汉景帝削藩也闹出七国之乱,但那时候朝廷上下一心,还有亲兄弟梁王帮忙挡刀。朱允炆可好,没良将也没妙计,靖难之役一起,朝廷直接被动挨打。温水煮青蛙对付那些常年守边、手握实权的叔叔们?根本没用啊。朱允炆这波操作,属实是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所以说朱元璋当初分封,在刚建国那会儿确实是最合适的选择,既能防着功臣,又能培养儿子。可问题在于,后来天下太平了,藩王的实力越来越强,朱允炆又没把削藩这事儿琢磨透,直接就上手了,结果把自己给整没了。而且朱元璋当年杀功臣杀得太狠,到了靖难之役,朝廷连个能打的将领都找不出来,这也是个硬伤。历史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一步错,步步错啊。

朱允炆削藩失败,说白了,就是没脑子加没手段。削藩是必须的,但怎么削得看本事。他倒好,跟玩儿似的,从弱的开始削,等于给所有藩王发了预警信号。朱棣那么能打的一个人,他这边一动手,那边朱棣的军队就跟砍瓜切菜似的,朝廷根本不是对手。朱元璋当年杀功臣的时候,肯定没想到,自己给儿子铺的路,最后让孙子走得这么憋屈。

其实仔细想想,朱元璋没错,朱允炆也没全错,但就是没做到位。分封在开国初期是权宜之计,朱元璋为了保住朱家天下,只能这么干。可朱允炆削藩,既没稳准狠的手段,也没提前布局,结果把叔叔们逼急了,自己丢了皇位。历史要是能重来,朱允炆大概会先多读读书,多练练脑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