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中以身殉国-真的是奸臣吗-宋朝名将王禀 (靖康之耻以后的历史)
还不知道宋朝名将王禀是不是奸臣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
要是有朋友还在琢磨宋朝那个王禀到底算不算奸臣,那今天咱们就唠唠这事儿。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直接打进了东京(现在开封),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有一堆皇族、妃嫔、朝臣,总共三千多人,全给抓走了往北边押,东京城里啥值钱的都被抢光了。这一下,北宋算是彻底玩完了。
公元1005年,打了二十五年的仗,北宋和辽国总算签了“澶渊之盟”,俩人以白沟河为界,宋朝每年给辽国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成了“弟兄之国”。打那以后,宋辽将近一百年没打过仗,互相还挺客气。对宋朝来说,花点小钱换一百多年太平,好像挺值,但心里一直有个坎儿过不去:幽云十六州。
大宋朝天天琢磨着把幽云十六州收回来,可惜自己太菜,打不过辽国,只能光想做不到。这时候有个叫马植的,幽州人,原来在辽国当光禄卿,后来被贬了,心里对辽国憋着火,想找机会报复。政和年间(1111年),童贯代表宋朝去辽国,马植偷偷见了他,提了个能改变宋辽命运的主意:联金灭辽!他想把这当投名状,在大宋混个前程。
宋徽宗一听心动了,宋金两边火速签了“海上之盟”,联手打辽国,最后还真把辽国给灭了。可宋徽宗没想到,前门刚赶走狼,后门就放虎进来,跟辽国撕破脸帮野蛮的金国,等于自己拆了南边的屏障。果不其然,金国灭了辽国,转头就给北宋来了个“靖康之耻”,直接把宋朝给整没了。
靖康那会儿,金兵分两路打过来,东路是完颜宗望带队直奔汴梁(开封),西路是完颜宗翰冲着山西太原就去了,那叫一个势不可挡,大宋江山眼看就要保不住了。当年十二月,完颜宗翰打到太原城下,结果啃了块硬骨头——守将王禀、县令张孝纯,俩人铁了心要跟城共存亡,带着军民拼死抵抗,硬是打了一场九个月的太原保卫战。
王禀带着人好几次打退了金兵的进攻,金兵没办法,就在太原北边的陈村扎营,围而不攻,打算围死城里的人。太原军民一条心,可等啊等,等不来救兵,虽然士气还行,但粮食快没了,先吃牛马骡子,后来连弓弩的筋甲都煮了吃,老百姓只能啃树根、嚼草糠填肚子,日子苦得没法说。
最熬人的是到最后,实在没吃的了,只能把老人孩子杀了给军队当粮,城里简直成了地狱。可王禀做梦都想不到,他们拼死守着的城,居然被汴京的宋钦宗给卖了。宋徽宗一看金兵打过来了,赶紧把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结果这个没骨气的宋钦宗,居然想把太原割给金国,想求个平安。
宋钦宗派大臣到太原城下给王禀传旨,说要把太原割了。王禀在城上听完,拔着剑喊:“皇上该保国护民,百姓该忠君守义,死也不当金鬼的鬼!”然后下令军民死守。最后硬撑了九个月,太原还是破了,县令张孝纯被俘,王禀带着剩下的残兵跟金兵在城里打游击,身上中了十几枪,最后抱着儿子跳了汾河,死了。
王禀用命兑现了守土的承诺,绝对算得上是民族英雄。可惜啊,这么个英雄,现在却被不少人误会,甚至被人骂了几百年。原因很简单,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把王禀的形象给扭曲了。
不知道施耐庵跟王禀有啥过节,在《水浒传》里,王禀被写成个小心眼、贪财又无能的奸臣,还陷害忠良。书里说,梁山好汉打方腊立了功,阮小七调皮,把方腊的龙袍往身上一披,结果被王禀撞见,王禀就骂他:“你这厮想学方腊造反啊?”阮小七气不过,差点跟他打起来。后来王禀记仇,跟官府告状,诬陷阮小七有反心。
最后阮小七被夺了官职,贬成老百姓。王禀这么一搅和,立了功的梁山好汉不但没得到赏,反而被朝廷猜忌有造反的心。可以说,《水浒传》里的王禀就是个贪图名利、心术不正的小人。虽然《水浒传》是小说,但在民间流传太广,影响力太大,这么一来,王禀就被误会了,真是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