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都很顺从皇帝-明朝大臣为何都是刺头 (清朝大臣都很厉害吗)
看过清朝和明朝的电视剧的人,一定有这种感觉,清朝大臣要多乖巧有多乖巧,明朝大臣要多刺头有多刺头,明朝上朝的情景是,一群大臣狂怼皇帝,清朝上朝的情景是,一群大臣跪在地上高呼圣明,两个相近的朝代为何区别如...
看清朝和明朝的电视剧,总会有这种感觉:清朝的大臣要多乖巧有多乖乖巧,明朝的大臣要多刺头有多刺头。明朝上朝的时候,一群大臣跟皇帝对着干;清朝上朝的时候,一群大臣跪在地上喊“圣明”。两个挨着的朝代,咋差别这么大?为啥清朝官员都顺着皇帝,明朝官员却敢硬刚?原因其实挺现实的。

先说明朝吧。明朝是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自己就是穷苦人出身,小时候没少受官僚地主的气。所以当上皇帝后,他就想尽办法防着官员欺负老百姓,官员但凡有点小错,他就下狠手,动不动就剥皮抄家。当然,这是明初那会儿的事了,朱元璋、朱棣这俩人够狠,官员那时候还算老实。
但从朱棣后期开始,官员们就开始“翻身农奴把歌唱”了。到了明英宗时期,大臣怼皇帝慢慢成了一种风气。1449年,明英宗带着群臣硬刚,结果没成功,他还想打场仗来立威,结果闹了个土木堡之变。这下皇帝的地位更低了,后来的海瑞都敢直接骂皇帝了: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这话虽然是别人说的,可海瑞当着嘉靖的面说“嘉靖就是家家都穷得没财用了”,这不就跟指着鼻子骂他一个样吗?但嘉靖这历史上出了名的暴脾气皇帝,居然就这么放过他了。可在清朝的朝堂上,能看到这种景象吗?肯定看不到,清朝大臣从来不敢骂皇帝。
不光不骂,连劝谏皇帝的都少。倒是纪晓岚劝过乾隆一回。大概是乾隆好几次下江南,把国库都快花空了,纪晓岗当然不敢为这事直接劝。但有个人先出头,意思大概是“您能不能省着点花?”,纪晓岚跟着说了几句。乾隆的回复让纪晓岚记了一辈子:

“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打那以后,清朝就很少人劝谏皇帝了,更别说骂了。是被乾隆的话吓怕了?也不全是,明朝对付骂皇帝的大臣也有狠招,比如打屁股,官方叫“庭杖”。可为啥明朝打屁股都让大臣不顺从,乾隆轻飘飘一句话,就让纪晓岚这些人变得服服帖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清朝和明朝的“分红制度”不一样。前面说了,明朝的创始人朱元璋,自己是苦出身,所以建国后琢磨着,国家的“红利”得偏向普通老百姓。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官僚欺负,农民都能过好日子。
至于官僚,朱元璋只想给他们口饭吃就行。看看明朝官员的工资:正一品一个月87石米,大概5000多斤,往下递减,最低的每月5石,也就是30斤大米。朱元璋自己穷过,他觉得300斤米就能养活十几口人,这工资算很给面子了。

可官员有几个想过苦日子?他们还得交际,5000斤米,一品大员一个月也能花光。虽然饿不死,但活得也够憋屈。这么低的工资,大臣们当然不乐意,到处给皇帝找别扭。毕竟大臣也是皇帝的“打工人”嘛。
朱元璋应该知道这问题,但他不在乎。全国官员多少?农民多少?他当然站在农民那边。所以到了明末,东林党才各种“坑”崇祯,他们就是想换个老板,不想跟着老朱家这个“克扣工资”的老板干了。清朝后来就摸透了明朝官员这些心思。

清朝一开始势力弱,但他们的“工资制度”一开始就合明朝官员的胃口。他们在明朝打仗,除了大头战利品,民间宝贝都让官员将领抢。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等统一天下后,清朝对官员贪腐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像朱元璋那么“歹毒”。
就算这样,清朝还给了官员丰厚的“合法工资”。比如一品官员,一年有180两年俸、180斛禄米(1斛相当于200斤,就是36000斤),还有16000两养廉银。光禄米就是总工资的7倍多。养廉银更让明朝官员眼红——16000两,他们不贪也能过得很好,何况清朝还能放心大胆地贪呢?

老板工资发这么高,态度差点也能忍啊。所以清朝官员都顺从,只要顺着皇帝,收入就有保障。明朝呢?顺着也没啥收入,只能自己去贪,何必在乎那么多。可谁又能想到,那些听起来特别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背后真正的原因居然这么现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