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对唐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千多前的长安,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庄严肃穆的长安宫门悄悄打开了,从里面驶出几辆马车,一路向南飞奔而去,车上坐的正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admin

一千多年前的长安,大半夜的,宫门悄悄开了,几辆马车飞一样往南跑,车上坐着唐玄宗和他最宠的杨玉环。半年前河北那把火眼看就要烧到长安,玄宗只能跑路去蜀中,他当时估计没想到,这一走,就是整整一年。

中国历史上武将叛乱,论时间,安史之乱能排第一。从755年安禄山起兵,到763年河北藩镇册封,打了七年零三个月。能拖这么久,不光是叛军能打,唐朝自己也没少踩坑,犯了一堆错,错过的机会能提前结束战争,结果这些错的影响,一直到唐朝完蛋都没消下去。咱们跟着安史之乱的进程,看看唐朝到底干了哪些蠢事。

听谗言冤杀名将

大唐那时候太平日子过久了,几十年没见过真刀真枪的战争,安禄山一起兵,不少州郡听说叛军来了,直接就投降了,叛军推进得特别顺。玄宗一开始打死不信安禄山会反,觉得是有人诬陷,等反应过来调兵,已经晚了。没办法,只能让封常清去洛阳临时招兵挡着。封常清到了洛阳,带着群没打过仗的散兵跟叛军一碰,就垮了,叛乱才一个月,洛阳就丢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图1)

这时候玄宗调的兵终于到了,是河西、陇右、朔方边军的精锐,领头的就是高仙芝。高仙芝本来到了陕州,碰到撤退的封常清,两人一合计,叛军势头太猛,不能硬刚,就往后撤了500里,守住潼关。可监军太监边令诚跟高仙芝不对付,借回朝的机会跟玄宗告黑状,说他俩丧师失地、贪了军饷。玄宗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让边令诚回去把两人给处死了。当时军里的士兵都看着,齐声喊冤,声音把地都震动了。

你看啊,叛军刚起兵,正猛的时候,高、封俩人不打野战,守潼关,明明是对的,凭边军守住潼关一点问题没有。结果玄宗这么一搞,不光损失了两员老将,军队士气也垮了,更关键的是,武将们以后对朝廷都有了戒心,君臣之间有了隔阂,这些对平叛全是不利影响。

可惜啊,这还只是唐朝犯的第一个错。

盲目乐观仓促出战

玄宗让当时在长安养病的哥舒翰带二十万人去潼关。哥舒翰虽然身体不好,不能管日常军务,但守城还是有两下子的。叛军打潼关打了半年,一步都没能前进。这时候其他战场,官军形势越来越好,史料里说:二月丙戌,李光弼、郭子仪带兵出井陉,跟史思明打,大破叛军,收了十多个郡县;六月,两人又从土门路出来,在常山郡东嘉山把叛军打得大败,河北十多个郡又投降了朝廷。

那时候唐朝中央不管是威信还是人心,都占了上风,河北不少州郡本来投降安禄山,一看形势不对,又倒戈了。随着郭子仪、李光弼往东打,官军节节胜利,地方又回到了唐朝手里。当时河北啥情况呢?十七个郡都归了朝廷,兵力加起来二十多万;跟着安禄山的,只有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鄴六个郡了。

再看看安禄山的反应:禄山大怕,叫来高尚、严庄骂:“你们教我造反,说万无一失。现在守潼关几个月进不去,北路断了,各路军队围上来,我手里就剩汴、郑几个州了,万无一失在哪?”

可见潼关久战不下,安禄山起兵不到一年就进退两难了。加上叛军打睢阳也不顺利,张守着这座城,硬抗了十个月,江南的粮草还能源源不断往关中送,撑着唐朝平叛。

玄宗可能被形势冲昏了头,加上杨国忠在旁边瞎撺掇,根本不听哥舒翰的劝,非让他出关打。哥舒翰没办法,跟叛军在灵宝野战,大败,叛军顺势攻破潼关,直奔长安,玄宗只能慌忙跑蜀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图1)

这一仗打完,全国形势全反过来了。本来围攻史思明的李光弼、郭子仪放弃河北,撤回西边,跟肃宗汇合。河北收复的郡县又丢了,叛军势力大涨,史思明打进河东,加上长安陷落、皇帝跑路,平斗争一下子就低潮了。

不听良策战略失误

其实安禄山刚叛乱的时候,根本没全国战略,就想打下两京,抢完财宝回河北,走一步看一步。李泌说过:“我看叛军抢的女子、金帛,都运到范阳了,这哪有雄踞四海的志向?”所以范阳才是叛军的老巢。

肃宗在灵武登基后,郭子仪、李光弼带兵来归,朔方、河西、陇右、安西四边边军也陆续到了,唐军又有了气势。这时候安禄山被他儿子安庆绪杀了,安庆绪在洛阳继位,但安禄山旧部不服他,特别是守范阳的史思明,实力比安庆绪还大,安庆绪也拿他没办法,只能给高官厚禄笼着。

李泌对当时战局看得透透的,跟肃宗建议:“咱们现在靠的都是西北边军和胡人兵,他们耐寒怕热……两京春天了,叛军退回老巢,关东天热,咱们的兵肯定想回家,不能留。他们休整好了,等咱一撤,肯定又打来,这样打没完没了。不如趁现在打河北,断了他们后路,才能根除。”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图1)

李泌这话真是一针见血。要是按他说的打,先灭了范阳叛军,剩下的叛军就被卡在河北和关中之间,没了老巢,慢慢就能消耗光,唐朝就能彻底肃清河北。

可惜肃宗没听,还是按长安-洛阳-河北的老路来,先收复两京,再扫平河北。这个错后来埋下了藩镇割据的祸根。肃宗是抢着皇位上来的,就算玄宗承认了他,他心里还是老惦记“我这皇位是不是名正言顺”。加上后来永李磷叛乱,证明自己是唯一合法继承人才是他最想的。两京政治地位特殊,先收复能提高他声望,稳固皇位,所以他才拒绝李泌,选了错的路。

重用宦官徒劳无功

唐军几次反扑都不顺,肃宗只能找回纥帮忙。在回纥支持下,官军收复了两京,史思明也投降了,眼看天下就要平定,就剩收拾安庆绪了。肃宗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带了二十多万人围攻安庆绪所在的邺城。

可肃宗没让武将当总指挥,弄了个“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新官职,让太监鱼朝恩当,指挥九路大军。一个不懂打仗的太监当总指挥,这仗能打好才怪。

官军围住邺城后,安庆绪慌了,以让位为条件找史思明求援。史思明带十三万人南下,先锋驻在滏阳,看邺城情况。鱼朝恩仗着兵多,没把史思明放眼里,想先打下邺城再退史思明。在鱼公公的“英明”指挥下,围邺城的六十万官军打了三个月,掘了漳河水灌城,也没打下来。史思明在旁边看够了热闹,摸清了官军底细,在邺城北列阵,准备决战。

决战刚开始,刮起大风,沙子石头满天飞,啥也看不清。叛军往北跑,官军往南跑,邺城之战就这么草草收场。没多久,史思明杀了安庆绪,河北又叛了。五个月后,史思明从范阳分三路南下,洛阳又丢了。

这时候守朔方军的李光弼吸取了高仙芝的教训,没撤太远,在河阳城挡叛军。史思明狂攻四个月没打下来,正史思明灰心的时候,鱼公公又来神助攻了:观军容使鱼朝恩老说叛军能灭,朝廷催李光弼赶紧收东都。李光弼上表说“叛军正猛,等等再打,不能急”。结果太监督战,李光弼没办法,在北邙山下列阵。叛军精锐全来了,李光弼大败,军资器械全被抢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图1)

邙山战败,官军士气全没了,又退到陕州,李光弼好不容易攒的优势又没了。幸亏天不亡唐,史思明打河阳一个月后,被儿子史朝义杀了,叛军内讧没再打,官军才喘了口气。

安史之乱后,后来唐朝皇帝怕玄宗那样太信武将,节度使权力太大,就让宦官管军队。这确实限制了武将,但也外行领导内行,武将才能发挥不出来。邺城之战,官军占优势却没建寸功,没能肃清河北,后来唐朝再也没组织过这么大的军队平叛。邙山一战,肃宗听宦官谗言,丧师失地,跟玄宗犯的错一样,都是宦官掌军的坏处。

更严重的是,皇帝们宠着宦官,让他们慢慢掌握了禁军神策军,后来甚至能废立皇帝,晚唐每个皇帝登基都有宦官的影子。唐太宗要是知道了,估计能气活过来。

所托非人藩镇林立

史思明被杀后,玄宗、肃宗也死了,史朝义忽悠回纥登里可汗,带十万兵打关中,抢东西。唐廷慌了,仆固怀恩是登里可汗岳父,代宗派他去议和。

仆固怀恩是铁勒部人,祖上降唐,世代效力。安史之乱时他表现神勇,家族四十六人死国难,还把女儿嫁回纥和亲,满门忠烈,被封为大宁郡王、天下兵马副元帅,是唐朝后期最倚仗的战将。

跟回纥议和后,回纥调转枪头打史朝义,史朝义在洛阳惨败,往北跑想回范阳。仆固怀恩派儿子仆固玚追,半年就扫平河北,史朝义部下献范阳投降,史朝义兵败身死,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这时候你肯定想:当年六十万官军打邺城都费劲,仆固怀恩半年就平了河北?河北平了,后来为啥还有藩镇割据?

史书里有线索:幽州节度使李怀仙投降,仆固玚停在他地盘,让他分兵追杀;鄴郡节度使薛嵩以四个州投降陈郑节度使李抱玉;恒阳节度使张忠志以五个州投降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没过多久,仆固怀恩让他们都复位了。

对愿意投降的安史旧部,仆固怀恩要么让军队停着不动,要么让他们接着当节度使。说白了,他有意保存安史旧部的实力,没真打他们的地盘。追杀史朝义时,像田承嗣,本来帮史朝义挡过官军,吃了败仗看史朝义不行了,就献了史朝义家属投降;李怀仙本是史朝义封的留守,见史朝义跑范阳,“诱而擒之,斩首来献”。只要不抵抗的,仆固怀恩都不追究,唐朝又错过了彻底肃清河北的机会。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办了哪些带来不利影响的错事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图1)

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就这么开始了,始作俑者就是仆固怀恩。他这么做,一是想早点立功,二是他看李光弼、郭子仪这些忠心将领被皇帝猜忌、被宦官限权,自己手握朔方军权,外结河北诸藩,就是不想步后尘,甚至像高仙芝一样被冤杀。不管仆固怀恩后来怎么样,他今天种的因,结下了藩镇割据的果,承担这果的,是后来的皇帝和无数百姓。


上一篇: 骊歌行-故事背景是在唐朝吗-皇帝的原型是谁 (骊歌行故事背景) 下一篇:唐朝宰相张行成真的预言了武则天会-后宫干政 (唐朝宰相张行是谁)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