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马球比赛的流程与规则是怎样的-唐朝人民对于马球有多狂热 (唐朝马球比赛视频)
对唐朝的马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当今世界的第一运动,那肯定非足球莫属,要是把范围缩小一些,只论中国的第一运动,恐怕足球迷和篮球迷说上三天三夜也讨论不完,如果你能...
唐朝的马球,现在听上去好像挺遥远的,但你要是穿越回那时候,会发现这玩意儿简直是全民运动,不比现在的足球篮球差。现在全球第一运动是足球,国内的话,足球和篮球迷能吵三天三夜。但你要是问唐朝人?十个人里九个得告诉你:马球!这玩意儿现在很少见了,很多人可能连长啥样都不知道,今天就带你唠唠唐朝马球到底是个啥。
打马球前得准备啥?场地、马、球、球杖,一样不能少。皇家球场那叫一个讲究,长安宫里的含光殿、中和殿都有专门的马球场,三面矮墙,地面还铺油面,防止扬灰,打完球还能开宴会、看歌舞,相当于多功能社交中心。百姓们就简单多了,大街上、郊外,找块空地就能开打,晚上打球?点蜡烛!“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这架势,比现在看演唱会还疯狂。
唐朝养马是真厉害,国营牧场40年就养了70多万匹,王侯将相、地方官员都养私马,每年还跟回纥买上万匹。能当马球坐骑的马,得耐力好、跑得快、还通人性,“御马牵来亲自试,珠球到处玉蹄知”,训练好的马,球往哪跑它就往哪跑,骑手不用分心控马,专心打球就行。上场前还得给马剪短鬃毛、束起马尾,不然球杖和鬃毛缠一起,多耽误事儿。 球在唐朝叫“鞠”,硬木头做的,拳头那么大,中间是空的,外面刻着花纹,还涂红漆彩漆,这样球一滚,转啊跳啊的,颜色鲜艳,老远就看见,难怪唐人写诗“宛转萦香骑,飘飘拂画球”,听着就带劲。 球杖就是骑手的“第三只手”,顶端是半月牙的,用来挡球。大多硬木做的,怕打坏,有的包兽皮或铁皮,结实!也有涂彩漆刻花纹的,讲究人还用竹子藤子做的,轻便又有韧性,力气小的骑手用着顺手。
唐朝衣服受胡风影响,比汉朝紧身,但打球还是不够方便,就发明了束身衣裤:圆领或折领,束腰带,袖口窄,裤子也贴身,穿短靴。虽然没定制,但大家都爱穿这种,方便。两队颜色还不能一样,打完一身汗,得多备几件,随时换。 宫廷比赛开场前得奏乐,皇家乐官吹笛子打鼓,把龟兹音乐和中原音乐混一起,曲调贼激昂,烘托气氛。皇帝来之前还奏《凉州曲》,显威风。进了球?场边乐队敲一下鼓,击球声鼓声混一起,听着比现在球赛解说还带劲。 马球就是两队打,球放中间,用球杖往门里打,进了叫“得筹”,胜者加红旗,负者减红旗。胜负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先进球赢,叫“拔头筹”;另一种是看谁进得多,没时间限制,打一天一夜都行,所以有“连夜结残筹”的说法,打得难解难分。
球门还分两种:双球门,球场两端各一个,有人守着,跟现在足球门差不多;单球门,球场中间立个木板,下面开个洞,洞后有网,谁进球网多谁赢。 有意思的是,人数没限制,谁觉得自己牛,就少上几个人。唐中宗时,李隆基(后来的玄宗)代表大唐,四个人打吐蕃十个,“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把吐蕃打得没脾气,可见当时马球人数真没死规定。 皇帝亲自打?必须先打头筹!其他人想碰头筹,得皇帝同意。花蕊夫人写诗“供奉头筹不敢争,上棚等唤近臣名”,头筹基本是皇帝的,别人想拿?没门。 马球打得猛,也危险,没头盔护具,经常出事。唐宣宗时的金吾将军周宝,打球被打瞎一只眼;成德节度使李宝正的弟弟,打球把魏博节度使儿子撞死了;朱温的儿子朱友伦,打球从马上摔下来当场没了。韩愈都说“小者伤面目,大者残形躯”,这危险程度,跟现在极限运动似的。
马球不是唐朝发明的,汉代霍去病就搞过,但那时候用长兵器打,只在军队里,规则没成型。唐朝初年,均田制、租庸调让农民干劲足,农业工具也先进,生产力上来了,吃饱了就想玩,斗鸡、戏曲、杂技都火了,马球规则也完善了。皇帝们带头推,外交、节庆都打,成了第一运动。 唐朝马球最特别的是允许女子打!民族融合后,女性地位高,宫里女子打马球成风,还有专门的女子马球乐队,出土的陶俑就是证明。女子对抗性低,但好看,后来还发展出“驴鞠”,骑驴打球,速度慢,更安全。文人也能打,科举完就聚一块比,新科进士还能赢武将,唐朝文人真是文武双全,跟后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不一样。
到了宋朝,马球规则更完善,球杖改良,还规定了人数,但慢慢从军队转向娱乐,皇帝文人打得少了。辽金那边,游牧民族,马球还火,军队民间都玩。明清就不行了,理学盛行,对抗性运动衰落,明朝皇室基本不打,宫女和市井少年玩。清朝为了统治,不让汉人养马,马球彻底没了。清末西方体育进来,马球就消失了。新中国成立后,把现代马球引进来,这老运动才算又活了。

唐朝养马是真厉害,国营牧场40年就养了70多万匹,王侯将相、地方官员都养私马,每年还跟回纥买上万匹。能当马球坐骑的马,得耐力好、跑得快、还通人性,“御马牵来亲自试,珠球到处玉蹄知”,训练好的马,球往哪跑它就往哪跑,骑手不用分心控马,专心打球就行。上场前还得给马剪短鬃毛、束起马尾,不然球杖和鬃毛缠一起,多耽误事儿。 球在唐朝叫“鞠”,硬木头做的,拳头那么大,中间是空的,外面刻着花纹,还涂红漆彩漆,这样球一滚,转啊跳啊的,颜色鲜艳,老远就看见,难怪唐人写诗“宛转萦香骑,飘飘拂画球”,听着就带劲。 球杖就是骑手的“第三只手”,顶端是半月牙的,用来挡球。大多硬木做的,怕打坏,有的包兽皮或铁皮,结实!也有涂彩漆刻花纹的,讲究人还用竹子藤子做的,轻便又有韧性,力气小的骑手用着顺手。

唐朝衣服受胡风影响,比汉朝紧身,但打球还是不够方便,就发明了束身衣裤:圆领或折领,束腰带,袖口窄,裤子也贴身,穿短靴。虽然没定制,但大家都爱穿这种,方便。两队颜色还不能一样,打完一身汗,得多备几件,随时换。 宫廷比赛开场前得奏乐,皇家乐官吹笛子打鼓,把龟兹音乐和中原音乐混一起,曲调贼激昂,烘托气氛。皇帝来之前还奏《凉州曲》,显威风。进了球?场边乐队敲一下鼓,击球声鼓声混一起,听着比现在球赛解说还带劲。 马球就是两队打,球放中间,用球杖往门里打,进了叫“得筹”,胜者加红旗,负者减红旗。胜负有两种算法:一种是先进球赢,叫“拔头筹”;另一种是看谁进得多,没时间限制,打一天一夜都行,所以有“连夜结残筹”的说法,打得难解难分。

球门还分两种:双球门,球场两端各一个,有人守着,跟现在足球门差不多;单球门,球场中间立个木板,下面开个洞,洞后有网,谁进球网多谁赢。 有意思的是,人数没限制,谁觉得自己牛,就少上几个人。唐中宗时,李隆基(后来的玄宗)代表大唐,四个人打吐蕃十个,“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把吐蕃打得没脾气,可见当时马球人数真没死规定。 皇帝亲自打?必须先打头筹!其他人想碰头筹,得皇帝同意。花蕊夫人写诗“供奉头筹不敢争,上棚等唤近臣名”,头筹基本是皇帝的,别人想拿?没门。 马球打得猛,也危险,没头盔护具,经常出事。唐宣宗时的金吾将军周宝,打球被打瞎一只眼;成德节度使李宝正的弟弟,打球把魏博节度使儿子撞死了;朱温的儿子朱友伦,打球从马上摔下来当场没了。韩愈都说“小者伤面目,大者残形躯”,这危险程度,跟现在极限运动似的。

马球不是唐朝发明的,汉代霍去病就搞过,但那时候用长兵器打,只在军队里,规则没成型。唐朝初年,均田制、租庸调让农民干劲足,农业工具也先进,生产力上来了,吃饱了就想玩,斗鸡、戏曲、杂技都火了,马球规则也完善了。皇帝们带头推,外交、节庆都打,成了第一运动。 唐朝马球最特别的是允许女子打!民族融合后,女性地位高,宫里女子打马球成风,还有专门的女子马球乐队,出土的陶俑就是证明。女子对抗性低,但好看,后来还发展出“驴鞠”,骑驴打球,速度慢,更安全。文人也能打,科举完就聚一块比,新科进士还能赢武将,唐朝文人真是文武双全,跟后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可不一样。

到了宋朝,马球规则更完善,球杖改良,还规定了人数,但慢慢从军队转向娱乐,皇帝文人打得少了。辽金那边,游牧民族,马球还火,军队民间都玩。明清就不行了,理学盛行,对抗性运动衰落,明朝皇室基本不打,宫女和市井少年玩。清朝为了统治,不让汉人养马,马球彻底没了。清末西方体育进来,马球就消失了。新中国成立后,把现代马球引进来,这老运动才算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