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什么而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宋英宗即位后 (因为什么而什么的作文)
蔡襄是北宋名臣,在任期间任劳任怨,为百姓做实事,他在通州发现泉眼供当地使用,后来被命名为蔡公泉,蔡襄本在外地做官,宋仁宗召蔡襄回京,授职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来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
蔡襄是北宋名臣,在任期间任劳任怨,为百姓做实事。他在通州发现泉眼供当地使用,后来被命名为蔡公泉。蔡襄本在外地做官,宋仁宗召他回京,授职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来宋仁宗去世,宋英宗即位,正式任命蔡襄为三司使。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朝廷修《起居注》,还参与了政事。第二年,又升了官,成了起居舍人、知制诰,还兼着判注内诠。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他终于被授了翰林学士,还权理三司使,主管朝廷的财政大权。
当时宋朝朝廷财政有点紧张,入不敷出,“积贫”的问题挺严重的。不过蔡襄挺会理财的,他“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还“划剔蠹,簿书纪纲,纤悉皆可法”,说白了就是精打细算,把账目理得清清楚楚,连细节都做得特别规范。
翰林学士这个官,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厉害的。南北朝就有了“学士”这说法,唐朝初年,皇帝常让有名的儒生起草诏令,但还没正式名号。到了唐玄宗时期,翰林学士就成了皇帝的心腹,很多人后来还升了宰相。北宋沿用了唐朝的制度,翰林学士还是管起草诏令的,后来地位慢慢降了点,但一直用到明清。一般来说能当宰相的,都干过翰林学士。明朝的时候,翰林学士是翰林院的最高长官,管文书,还备皇帝咨询,实权差不多相当于丞相了。清朝呢,就改成了翰林掌院学士,没单独叫翰林学士的了。
三司这事儿,得从唐朝中期说起。后来财务事越来越多,朝廷就专门挑大臣分别管度支、户部,还有盐铁转运使,管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让宰相一个人管这三摊事。长兴元年(930年),干脆把三个使合成一个,叫三司使,总管财政收支、租赋和盐铁专卖。北宋也设了三司使,管全国的钱谷出纳、平衡财政收支,是中央最高的财政长官,号称“计相”。到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改官制,三司使的活儿就归户部尚书管了。
三司的设立,本来是想分宰相的财权,加强皇帝的权力,跟中央集权关系不大。后来三司这部门简直啥都管,原来的兵、户、工、礼、吏部的事它都插手,连监察部门的活儿都抢了,连地方州县的财政它也包办。政府管经济的权利太集中,刚开始确实能多搞点钱,时间长了机构就臃肿了,办事效率也低。这种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局面,跟宋朝统治者想分权制衡、怕任何势力太大的理念不合,所以不改不行。元丰改制后,把三司抢各部门的权力还了回去,最大的财政权归了户部。
三司使这官儿权力不小,蔡襄干得挺好,但他提改革,宋英宗不同意,就被免职了。蔡襄写了篇《国论要目》,说要择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国强兵,结果英宗不但不采纳,还夺了他的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待不下去了,就请求去外地当官。
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权利的过分集中,虽然在开始的时候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的能力,但时间久了必然导致机构的过分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这种垄断全国经济命脉的局面,不符合宋朝统治者分权制衡,防止任何一种势力做大的建国理念所以,非改不可。元丰改制后,将三司侵夺各部门的职权重新归还给了各部,其中最大的财政权归属户部。
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