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来说-他有着怎样鲜明的特色 (宋朝三个第一)
宋朝的每一位皇帝,好像都有自己的特色,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生,行事风格比较粗犷,与大臣议事一言不合就喜欢动手,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成为千古明君,最后却落得个褒贬不一的下场,对于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来说,他的...
宋朝的每一位皇帝,好像都有自己的特色。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生,行事风格比较粗犷,与大臣议事一言不合就喜欢动手。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成为千古明君,最后却落得个褒贬不一的下场。
对于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来说,他的特色也很鲜明。网上老有人说宋真宗赵恒是宋朝最“怂”的皇帝。其实这说法挺片面,而且咱们用“怂”形容帝王,确实不太严肃。赵恒一辈子没干成几件大事,但每件对后世的影响都挺深远的。他和辽国签了澶渊之盟,后来又跑去泰山封禅,这俩事儿,基本算他一辈子最出圈的俩事儿。后人对澶渊之盟和宋真宗的评价一直吵吵嚷嚷,那他到底是个啥样的皇帝呢?

宋真宗是宋太宗的三儿子,宋太宗没了之后,他接着当皇帝。宋真宗的性子,当太子的时候就看出来了。他当年兼着开封府尹,这是老规矩,太子这么干算实习,免得以后不懂政事。开封府的事儿又多又杂,但赵恒处理得井井有条,有争议的官司,他总能拿捏好分寸,所以开封的监狱那阵子都挺清闲。按规矩,太子上朝位置得在宰相上面,可赵恒一直对群臣客客气气的,看见教过自己的宾客,每次都迎进送出,态度特别恭敬。从这里就能看出,赵恒其实是个挺懂礼的人,他礼贤下士,做事公正,所以开封府的事儿才处理得那么顺溜。
经历了一堆复杂的政变后,宋真宗在宰相的帮助下,总算保住了皇位。他刚上台那会儿,广开言路,任用能臣,注意节俭,还减免赋税。这几个字现在看着简单,但让一个君主做到,其实挺难的,得特别自律,还得心胸开阔才行。在宋真宗的治理下,宋朝慢慢走向繁荣。有多繁荣呢?风调雨顺的时候,宋真宗时代政府一年收的税,是唐朝一年的七倍。要知道,那时候宋朝刚打过三次败仗的北伐,边境天天打仗,四川还有叛乱,在这种能混成这样,不得不说,这时候的宋真宗,算是个挺贤明的君主。

要是宋朝这么一直发展下去,没准儿又能成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但命运这玩意儿,总不会那么顺溜。宋真宗上台后第一次危机,来自契丹,也就是大辽。当时北宋和大辽已经打了快二十年,不管是辽还是宋,其实都打烦了。辽军萧太后带着人,气势汹汹往宋朝这边冲,这不是以前的小摩擦,这是要御驾亲征的决战。
这时候的宋真宗,却表现得很犹豫。朝里大臣主张迁都南京,只有少数以寇准为首的大臣主张跟辽军死磕。最后关头,宋真宗听了寇准的,决定御驾亲征,准备跟辽军拼个你死我活。可到了澶州城,宋真宗一度怕得不行,最后在寇准的鼓动下,才走上城楼给将士打气,结果宋军和辽军谁也没占着便宜,签了个挺有争议的澶渊之盟。

好多人就因为宋真宗这一举动,觉得他是昏庸无能的胆小鬼。这评价其实挺不负责任的。宋真宗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会害怕,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想躲。宋真宗只是表现出了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他没迁都,也没逃跑,在寇准的鼓励下,他御驾亲征,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还说过要是十天之内打不赢辽军,他就立刻立太子。最后签的澶渊之盟,虽然宋朝得给辽国交岁币,看着挺屈辱,其实挺明智的。宋朝军队不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时候宋朝根本打不过辽军,再拖下去,只能是两败俱伤。而宋朝给辽国的岁币,还不够边疆军队百分之一,换来的却是两国快一百年的和平。不是每个人都是汉武帝或者明成祖,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是普通人,他们得从整个国家大局考虑,不能只看一个方面。咱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也不能光凭一件事儿就下结论。
宋真宗刚继位那会儿,确实算个不错的明君,他体谅百姓,任人唯贤,把千疮百孔的宋朝拉回了正轨。但他对辽国的态度,是有点软,不过他没投降,也没迁都,相反,他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限度的和平。这对当时的宋朝,对宋朝的老百姓来说,肯定是对的。就是国家军事太弱,没法报仇罢了。
不过到了后期,他的所作所为就不太让人满意了,所以我只能说,这是个真实的人,他的前半生是个明君,但后半生,真算不上个贤明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