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面对关羽为什么会束手被擒也不反抗 (于禁面对关羽说的话)
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于禁面对关羽为何会束手被擒?演义和真实历史不一样,要说到于禁这个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为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衍生出了这样一个典故,水淹七军,而于禁则是这...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于禁,就是那个在“水淹七军”里被关羽俘虏的于禁。演义里写得特惨,可真实历史里,他为啥就那么容易投降了呢?
要说于禁这个人,可能大家有点印象,毕竟《三国演义》里“水淹七军”的典故太有名了,于禁就是那个战败后投降关羽,后来又辗转被孙权俘虏的倒霉蛋。
于禁,字文则,是泰山郡钜平县人。他刚开始出来混的时候,正好赶上黄巾之乱。那时候巨鹿人张角因为朝廷税重,加上天灾不断,收成不好,就带着贫苦农民造反了。黄巾军在兖州闹得凶,泰山那边的豪强鲍信为了自保,拉起了一帮人,于禁就在其中。
于禁早期跟着鲍信守兖州,后来兖州牧刘岱被黄巾军杀了,陈宫和鲍信就拥立曹操当新兖州牧,于禁就这么归了曹营,算是遇到了贵人,前途一下子亮了。
一开始于禁就是个小头目,“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都伯大概就是小队长,归将军王朗管(不是后来那个司徒王朗,这个王朗当时是会稽太守)。王朗觉得于禁是块当大将的料,就推荐给了曹操。曹操面试后,直接提拔他当军司马、陷阵都尉,成了大队长(那时候曹操也就一州牧,都尉已经是中高级军官了,比夏侯惇、曹仁这些折冲、厉锋校尉低点,但也不错了)。于禁确实能打,每次打仗都用他,跟着征吕布、斩刘辟、黄邵,还破了袁术手下桥莛、乐就、李丰、梁纲这些人,战功攒了不少!
靠着这些功劳,于禁最后成了曹营“五子良将”之一。可谁能想到,就因为一场败仗,他以前的功劳好像都白干了。
关羽带着三万人把曹仁几千人围在襄樊城里好几个月,曹操就让于禁带着七支队伍,总共三万多人去救。于禁刚到樊城安顿好部队,天就变了,连着下了十几天大雨,汉水暴涨,水涨了好几丈高,于禁的七支队伍全被泡在水里,士兵们各自逃命。
这时候于禁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说打仗吧,其实根本是老天爷在跟他过不去,于禁一点脾气没有,被老天爷彻底打败了,就这么被关羽捡了便宜,给抓了还投降了。
庞德倒是拼了命抵抗,最后还是被关羽杀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为了好看,把樊城之战、水淹七军写得跟真实历史差远了,面目全非。庞德写得浑身是胆,刚烈得很;于禁呢,写得临阵胆小,骨头软,可怜兮兮地投降;关羽更是神机妙算,故意引洪水淹了七军。
可《三国志》里写襄樊之战的过程特别简单,到底为啥输的,真实原因已经搞不清了。不过于禁兵败是真的,但问题是,他为啥那么容易就投降了?作为曹魏的功勋元老,怎么会这样?
《魏书》里写了:《于禁传》说“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尽没”;《曹仁传》说“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庞德传》说“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连司马懿都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看起来于禁确实是因为水,跟战守没关系?可《于禁传》里还有一句:“禁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于禁几乎没怎么打就投降了。
小编瞎猜啊,跟庞德死战对比,于禁可能动了投降的心思,说不定他当时算着关羽快不行了,魏吴肯定会联盟,这样他就能活着回魏国。于禁当将军这么多年,三国形势肯定门儿清,尤其自己身在战局,肯定琢磨过后面魏蜀吴在荆州的拉锯战。
结果他猜中了,但没想到回国之路那么难,而且回去之后还那么不受待见。
于禁一辈子打仗,出生入死,给曹魏立了那么多功劳,晚年却落得这样,真是够悲哀的。
现在这个时代,键盘侠多,人与人之间信任也淡,谁都能喊“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但我们没经历过战乱,真没资格用现代的眼光去骂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