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他们带走了什么-英国人第一次来到中国 (他们带走了我的船)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乾隆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乾隆时期,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

admin

最近翻乾隆时期的老资料,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那时候欧洲人迷中国迷得不行,连伏尔泰都说“欧洲人得当中国人徒弟”。马戛尔尼、斯当东就是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中国迷”,他这辈子最想干的事,就是去中国看看。

那时候欧洲人传得邪乎,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民族”。他们还说:“中国是按孔子理论治国的,整个国家就像个大家庭,亲爱和睦。”统治者“充满了仁慈”,老百姓呢,又诚实又礼貌。

连莱布尼茨都夸中国人:“老百姓听长辈的话,敬老人,就算农夫仆人见面,客气得比欧洲贵族还殷勤……”就这么着,后来就有了英国使团访华这事儿。

快回国的时候,使团里有个叫巴罗的使者算了笔账:他们漂洋过海来中国,皇帝在北京招待他们,花了51.9万两白银,折合17.3万英镑。放现在,这钱差不多得1个亿。

而且啊,这还不算皇帝赏给英国使团的礼物。那些礼物值多少钱?估计比招待费多好几倍都不止。

英国使团刚从英国出发,乾隆皇帝就开始张罗接待了。在清朝看来,接待这么个远道而来、头回来天朝的使团,可是天大的“政治任务”。这事儿不光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更要让全世界看看天朝多厉害。

说白了,这根本不算经济账,是笔超级划算的政治账——得让英国人瞧瞧天朝多有钱、多气派!

为此,乾隆皇帝好几次下旨,亲自盯着接待工作,那叫一个细致。当时的长芦盐运徵瑞,被提拔成钦差大臣,专门负责这事儿。为了这事儿,他还被加官进爵、赏了花翎,风光得很。

清宫档案《上谕档》里记着呢:英国使团刚出发没多久,乾隆就让军机处拟了套超详细的接待方案,朝见、赏赐、宴请,每个环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他们带走了什么-英国人第一次来到中国 (他们带走了我的船)(图1)

咱们再把时间拨到乾隆五十八年,也就是1793年6月。估计英国使团快到了,乾隆又对接待原则下了指示:招待不能太寒酸,也不能太铺张,得“适宜”。毕竟人家是远道而来头回访,跟缅甸、安南那些国家不一样。

他还特意叮嘱直隶总督梁肯堂和长芦盐政徵瑞:千万别怠慢了使团。可这诏书说“节俭”,乾隆的真实心思可不是这样——一方面,得让使团吃好住好,开开心心;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见识见识天朝的奢华、富庶,还有乾隆心里的“无敌强大”。

英国使团的船刚到大沽口,就看见两位清朝大官带着一堆吃的在等他们,场面老壮观了。史料里说,副使斯当东记下了这些礼物:全是农副产品,牛羊猪、鸡鸭鹅上百只,谷物几百包,还有蔬菜水果、瓷器、白酒……光见面礼就多到船装不下,使团只收了一小部分,其他的都退回去了。

后来斯当东在回忆录里写:“以后跟天朝打交道,不用开口要东西,因为免费的物资能源源不断送来英国……”这还只是开始,使团在天朝的日子,清朝人的招待让他们一个个都看傻了。

使团总管巴罗说:“这种重视和款待,大概只有在天朝这样的东方国度,陌生使团才能享受到。”副使斯当东也说:“不光使团成员能享福,连卫队、仆人都被招待得这么好……”

瞧见没,天朝是真不差钱,就想把使团招待得舒舒服服!

乾隆皇帝那点虚荣心,在这场招待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这事,乾隆动员了无数官员、仆役、船夫,后来史料记载,参与接待的人都额外涨了工资。为了做好招待,大家各显神通,但所有钱都是乾隆自己掏的。

有个英国使者后来回忆:有次他想买件大清衣服,接待的人立马就买来了,还死活不收钱,说“您在天朝的花销,都是皇上掏的”。在这场豪华招待里,无数赏赐环节更是让英国人大开眼界。

一些先回英国的商人,跟国内人说起使团在天朝受到的待遇,整个英国都高兴坏了。不过从英国使团的目的看,他们这趟任务其实没完成,但从经济角度说,收获可太大了。

史料记载,使团一到天津,乾隆派人问的第一件事是“贡品清单”,第二件是“使团名单”,就为了给每个人都准备礼物。上到使团大官,下到黑人仆从,连船上的650个水手,都有乾隆的赏赐。

在乾隆看来,只有对这些“老外”大方施恩,才能让他们记住天朝。但按清朝祖制,皇帝一般只赏一次,可英国使团这趟,乾隆前后赏了37次,礼物多到数不清。后来历史学家考证,光赏赐的物品就有130多种,3000多件。

这也说明乾隆就爱显摆自己“大方”。

虽然英国使团老提些无理要求,乾隆很不爽,但还是把准备好的礼物一分不少地给了他们。礼品数量、品种、赠送频率,都是天朝前所未有的。

不过接待过程中也出过岔子,比如因为礼仪问题,一度降低了使团饮食标准。但后来乾隆又下令,让官员在回程路上对使团“最高级别照顾”。

巴罗的回忆录里记着:“公平说,清朝官员是皇上派来的,从头到尾都表现得很慷慨,对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态度也真诚。快送我们上船的时候,跟混熟了的‘王大人’,无意间聊起了招待我们的花费。”

王大人说:“为了接待你们,各省银库每天得提5000两白银(合现在100多万人民币),到了京城,户部每天再给1500两。”这开销把英国使者惊得不行,在他们心里,天朝瞬间成了“土豪”。

巴罗算了笔账:英国这趟花了8万英镑,连国家预算四分之一都没到。这些话,他都写在《我看乾隆盛世》里了。

那英国人到底从天朝运走了啥呢?

比如第一次见面礼:瓷器、绸缎为主,近千匹绸缎,几百件瓷器,官阶不同,赏的也不一样。

八月十三日,有个使者过生日,赏的还是瓷器、绸缎、茶叶。

八月十四日,在清音阁给正使封赏,以瓷器为主,其他人也赏了点。

最后一次,也就是使团回国时的赏赐,简直奢华到顶了。

p> 二十九日,乾隆在太和门前给使团敕书,里面详细列了赏品:瓷器、绸缎、布匹、茶叶、果干……数量多到吓人。

但英国使者不知道,这些大多是天朝珍藏多年的精品,很多是皇帝、皇后才能用的极品。

后来这事儿,英国人自己写了不少回忆录,翻翻那些书,字里行间都是天朝皇帝的“豪横”和“大方”!


上一篇: 英国著名作家罗伯特·骚塞简介-湖畔派诗人之一 (英国著名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写的作品) 下一篇:鸦片战争后-道光得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23岁竟然想纳她为妃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