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英国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简介 (三大推理文学宗师)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1890...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年9月15日—1976年1月12日),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跟柯南·道尔、松本清张并称推理文学三大宗师之一。代表作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俩估计谁都能说上两句。
1890年,阿加莎出生在英国德文郡托尔奎,原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她16岁去巴黎学唱歌,但后来发现还是写东西有意思,就没继续当歌唱家。1914年一战爆发,她跑去参加英国红十字志愿队,当护士。1920年,她的第一本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出版了,里头第一次出现了那个后来特别有名的侦探——波洛。1930年,她在《牧师家的谋杀案》里又新创了个角色,来自英国乡村的老太太侦探玛普尔小姐。1947年,为了给英女王祝寿,她写了三幕剧《捕鼠器》,这剧在英国演了几十年都没停,成了英国戏剧史上演得最久的一部。1956年,她拿了“不列颠帝国勋章”,还被埃克塞特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1971年,她又成了女爵士。因为侦探小说写得太牛,她还被英国皇家文学会吸收为会员,女王直接封她“侦探女王”。1975年,她写了最后一本小说《幕》。1976年1月12日,在英国沃林福特去世,活了85岁。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说,阿加莎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作家。把所有书算上,只有《圣经》和莎士比亚比她卖得多。她的书被翻译成103多种语言,总销量破了20亿本。
人物经历
童年启蒙
1890年9月15日,阿加莎出生在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原姓米勒,全名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她爸是英籍美国人,妈是英国人,她是家里老三,上面有个姐姐玛格丽特(小名麦琪),有个哥哥路易斯(小名蒙蒂)。
阿加莎的文化素养基本全靠妈妈教。她妈是个挺有想法的女性,把姐姐和哥哥都送进了英国顶尖的寄宿学校——劳伦斯女子学校和哈罗公学,后来又突发奇想,说得保护阿加莎的视力和大脑,让她8岁前别上学。结果阿加莎自己聪明,加上家里保姆帮了点忙,5岁就学会认字了。从此她就各种儿童读物翻个遍,算是文学启蒙开始了。
因为她爸不太会理财,家里条件越来越差。为了躲英国的高消费,爸妈决定把房子租出去,全家去消费低的地方度假。1896年,6岁的阿加莎跟着家人在法国西部住了半年,这是她学法语、接触社交的开端。
回到英国后,她爸身体越来越差。1901年,爸因为急性肺炎在伦敦伊灵去世。7个月后,姐姐麦琪出嫁了。哥哥蒙蒂从哈罗公学退学后,一直在外面闯荡,后来还去当兵了。家里就剩下阿加莎和她妈相依为命。
那时候阿加莎开始看英法名著,比如狄更斯、萨克雷、大仲马的书。每次去伦敦伊灵区看姨婆,她都能去剧院看舞台剧和音乐剧,成了她的一大爱好。受这些影响,加上才女姐姐的影响,她也开始想写东西了,试过写诗、小说,甚至剧本。这时候她妈才觉得,是该让女儿多接受点教育了。
国外生活
1905年,阿加莎跟着妈去巴黎的寄宿学校上学。她妈心血来潮,加上阿加莎喜欢新鲜劲儿,她在巴黎又转了两次学,最后学的是钢琴和声乐。虽然她嗓音曾被说挺有前途,但她一上台就紧张,实在受不了,只好放弃了当音乐家的想法。
1909年,她跟着生病的妈去埃及疗养,不到20岁的阿加莎在开罗开始参加各种舞会和社交活动。同时,在妈的鼓励下,她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习作《白雪覆盖的荒漠》,还得到了邻居——小说家伊登·菲尔波茨的指点。作家梅·辛克莱、加斯顿·勒鲁的作品对她影响挺大,尤其是勒鲁的《黄屋之谜》,让她燃起了写侦探小说的热情。但她姐姐麦琪说她写不了侦探小说,这话反而更让她下定决心要写。
第一次婚姻
1912年,阿加莎在舞会上认识了年轻的少尉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两人那种“第一次见面的新鲜劲儿”一下子就互相吸引住了。阿奇用他那种热烈的情感打动了阿加莎,她有点不好意思地取消了和炮兵少校雷吉·卢西的婚约。但那时候阿奇正想从陆军转去新组建的英国陆军航空队,所以他们只能等结婚时机。结果一战突然爆发,反而在1914年圣诞节前一天促成了他们的婚礼。阿奇随后就去了法国战场,新婚没多久就分开了。
阿加莎在医院当志愿者,经过快两年的学习和锻炼,她从一个病房护士变成了有资质的药剂师。药物和毒物知识涨了不少。附近住的比利时难民还给了她一个灵感——创造了跟福尔摩斯不一样的可爱侦探形象,伟大的赫尔克里·波洛。1916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写完后没多久,阿奇从法国战场调回伦敦。这本书被退了好几次稿,阿加莎心灰意冷地把它投给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然后就全心全意过起新婚生活了。
1919年,女儿罗莎琳德出生,搁置了两年的书稿终于有机会修改出版了,多亏《时代周刊》连载,她才勉强拿到25英镑稿费。1920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出版,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开始在英国文坛冒头。因为阿奇退伍从商,事业刚起步,家里负担还是很重,所以阿加莎听了阿奇的建议,继续写小说。
1922年,家里拮据,阿加莎夫妇遇到个机会——以大英帝国博览会先遣巡视团成员的身份周游世界。能和喜欢的人一起走,阿加莎觉得特浪漫,他们就出发了。这次旅行里,阿加莎想出了《褐衣男子》的故事,还把带队的贝尔茨先生和在南非的见闻写进了书里。《褐衣男子》在《新闻晚报》连载,她拿了500英镑稿酬。但最初的新鲜劲儿过后,阿加莎和阿奇渐渐没共同语言了。
1926年,阿加莎写出了成名作《罗杰疑案》。这本书一炮打响的时候,倒霉事也来了:她妈突然病逝,她伤心坏了。一向讨厌生老病死的阿奇不但没安慰她,反而更疏远了这个压抑的小家庭,还为个叫南希·内莱的女人狠心离开了阿加莎。同年12月3日,星期五,大概晚上11点,饱受折磨的阿加莎开着她的莫里斯小汽车离家,消失在夜色里。这事儿闹得全国都知道。找了12天,最后发现她化名特丽莎·内莱,躲在约克郡哈罗盖特的海卓酒店。
第二次婚姻
没了经济来源,阿加莎只好重新开始写东西。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休养时,她写了《蓝色特快上的秘密》。热爱生活的她,还是鼓起勇气回到英国,1928年签了离婚协议。这段低潮期,她创造了简·马普尔小姐这个一辈子没嫁的老太太侦探形象。
1929年,阿加莎在朋友建议下坐上东方快车,去了中东。那儿的风土人情给她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她专门去看了考古学家伦纳德·伍利在乌尔(现在伊拉克境内)的发掘地,还和伍利夫妇成了朋友。
1930年,阿加莎再去那儿的时候,伍利的助手马克斯·马洛温被派来接待她,还陪她一起回英国。结果突然来封电报,说女儿罗莎琳德得了肺炎,阿加莎慌得不行。善解人意的马克斯护送她回英国,看到女儿在姐姐照顾下慢慢好了,她才松了口气。生活好像要平静下来了,但比她小14岁的马克斯突然求婚,又让她又惊又喜。她反复想了想,还问了家人意见,克服了对爱情的恐惧,1930年9月11日,跟她外甥的大学同学马克斯·马洛温结婚了。
这之后,写作和一年一度回家探亲成了阿加莎生活的主旋律。她把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平时观察到的点点滴滴,都写进了侦探小说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一来,日子全打乱了。马克斯去参军,作为中东专家被派往北非。女儿罗莎琳德结婚生子,但丈夫1944年阵亡了。
阿加莎忙乱中又去医院当志愿者,业余时间还是坚持写作。献给罗莎琳德的《帷幕》和献给马克斯的《神秘的别墅》就是在炮火声中写完的,这分别是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最后一案,直到30年后才发表。她还特意把手稿副本存在保险箱里,保险起见。
1945年,马克斯终于回到英国。
垂暮之年
1947年,阿加莎被BBC找上门来,为玛丽王太后的八十岁寿辰写了广播剧《三只瞎老鼠》。后来,马克斯在伊拉克尼姆鲁德开始挖掘工作——这让他后来被封了爵士。
1950年,阿加莎的第50部侦探小说《谋杀启事》出版了;她认识了戏剧制作人彼得·桑德斯;她还在尼姆鲁德考古现场的专属书房“贝特·阿加莎”(古阿拉伯语,意思是“阿加莎之屋”)开始写自传,这一写就是15年。同年她成了英国皇家文学院会员。1952年11月25日,彼得·桑德斯把《三只瞎老鼠》改编的剧本《捕鼠器》搬上舞台。从那天起,这剧就开始创造连续演了五十多年(周日休息)、至今还在演的世界戏剧史纪录。
除了推理小说和戏剧,阿加莎还写过别的类型,比如记录中东生活的《情牵叙利亚》,儿童文学《伯利恒之星》,还有诗集。她还偷偷用玛丽·韦斯特马考特的笔名出版了好几本情感小说。
1958年,阿加莎当上了侦探俱乐部会长,还一直当到终身。1961年,她被埃克塞特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65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自传》写完了。第二年,马克斯写完了他的《尼姆鲁德及其遗址》。
1973年,阿加莎写完老年汤米和塔彭丝的故事《命运之门》后,就搁笔不写了。
1975年,《帷幕》出版,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好多西方媒体都登了波洛的讣告。1976年,《神秘的别墅》出版,这是马普尔小姐的谢幕。这两本书分别登上了当年英美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1976年1月12日,她在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去世,葬在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终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