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的人物事迹-元朝开国功臣张弘范的人物生平 (张弘范的人物评价)
初生牛犊张弘范的父亲张柔在元太祖八年,1213年,,张弘范之父张柔雕像蒙古军南下中原,金都南迁之时,以地方豪强的身份,聚集乡邻亲族数千余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与蒙古军战于狼牙岭,今保...
初生牛犊
张弘范他爹张柔,元太祖八年(1213年)那会儿,蒙古军正往中原打,金都也往南迁了。张柔当时是个地方豪强,就带着乡邻亲族几千家结寨自保。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他和蒙古军在狼牙岭(现在保定易县紫荆关附近的狼牙山一带)干了一仗,兵败被俘,后来投降了蒙古。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蒙古让他当行军千户,保州(今河北保定)这些地方的都元帅。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柔四十九岁,张弘范出生了,这时候金朝都亡国四年了,所以他算不上金朝的臣民。他爹有八个儿子,他是老九,前面八个哥哥,后面还有两个弟弟。他八哥张弘略后来承袭了万户爵位。郝经有阵子是他爹给子弟们请的家庭教师,张弘范也算郝经的学生之一。家里有爹哥带着,还有郝经这样的老师教着,张弘范慢慢长成了个文武双全的年轻人。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张弘范二十岁,已经成年了。他身高七尺,长得挺精神。当时男的成年都爱留胡子,张弘范胡子长到胸口,风度翩翩,算得上个美髯公。不光骑射厉害,还擅长马上舞槊(就是古代的长矛),在那时候挺有名的。口才也好,能说会道,诗歌写得也有自己的特色。

张弘范之父张柔雕像
整军平叛
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他哥张弘略当顺天路总管,去蒙古大汗那儿述职,张弘范就被留下来代理工作,这机会难得,他正好能展示下自己管事的本事。他决心改改风气,严格整顿纪律。当时蒙古军纪律差得很,到处骚扰百姓。张弘范觉得:“国家得有法度,令行禁止,不能有人违法。不守规矩的,就得按规矩来。”这么一来,不少违反军纪的蒙古兵都被处罚了,不少人挨了军棍。打这以后,蒙古军风气好了很多,耳目一新。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当了蒙古汗,改元中统。这时候张弘范二十四岁,被任命为御用局总管。中统三年(1262年),山东军阀李璮造反,张弘范跟着亲王孛儿只斤·合必赤去济南打李璮。忽必烈让张柔和张弘范带两千兵赶紧去大都(今北京)让他亲自检阅,还立刻让张弘范当行军总管,差不多就是个纵队司令。平叛的时候,他不怕苦,立了不少奇功,成了忽必烈很看重的一个年轻将领。他对自己严,廉洁奉公,处理事情公平,赏罚分明。心胸坦荡,不记仇。士兵有病,他肯定亲自去看,还管医药治疗;要是死了,一定把遗体送回老家;上级有赏赐,肯定分给手下;有功劳没得到赏的,他肯定帮忙去说,不达目的不罢休。这些事看起来平常,但他是真心实意一直这么做,士兵们都挺信服他,威望越来越高。李璮的乱平了之后,元廷觉得李璮能乱,是因为手里有兵有民,所以商量着罢免那些势力大的世侯,张弘范也因此被罢官了。
追随世祖
至元元年(1264年),张弘范他八哥张弘略调到京城当宿卫(蒙语叫怯薛,就是轮流给大汗守卫的禁卫军,后来成了元代官僚的核心)。忽必烈在张柔的儿子里挑了张弘范来接替他八哥的工作,把金虎符亲自交给他,正式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带金虎符在当时是种特殊荣誉,也是特权的标志。这么一来,他在朝廷里的年轻贵族里,就成了个崭露头角的新星。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从顺天府调到大名。去上任前,他换上便服偷偷出去,到处打听老百姓的苦处。发现收租的官吏们乱加派,老百姓怨声载道。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仓吏。这么一来,很快就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那年又赶上大水,他没请示就决定灾区租赋全免。管财赋的部门说他犯了“专擅之罪”,要处分他。他就跑去大都直接跟皇帝申诉。见了忽必烈,忽必烈问他:“你有啥要申诉的?”他说:“我觉得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遭了水灾,交不上粮。要是非得从农民嘴里抢粮食,政府的小仓库是满了,但老百姓就死绝了。明年一粒粮也收不到!得先让老百姓活下来,以后年年才有收获,家家才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夸他懂治国的大道理,就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了。
南征襄阳
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抢襄阳。元军围襄阳的兵大多是平叛后改编的李璮旧部,以勇狠骄悍难管著称。元政府正愁找不到个有本事又得军心的将领来带这队人。正好有人提到张弘范,忽必烈立刻想起这正是他要找的人!马上任命他当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攻宋的总指挥是丞相伯颜。张弘范跟伯颜建议:用重兵围襄阳,先得断襄阳的粮道。伯颜采纳了,还派张弘范负责守万山粮道。有一次遭遇战,

襄阳之战,他居然以少胜多,打了个意外的大胜仗,伯颜对张弘范的本事更佩服了。至元八年(1271年),伯颜听了张弘范的计策,决定把对襄阳的包围圈慢慢缩小。张弘范就在襄阳、樊城之间,修了个特别坚固的工事——“一字城”。“一字城”把原来是一体的襄樊军事防区,切成两半。这么一来,包围圈更靠近樊城了。第二年打樊城的时候,张弘范胳膊中了流矢。他随便包扎一下,就跑去大本营见主帅,建议用水师截江道,断樊城的援军。攻取策略上,还建议用水陆夹攻,先打樊城,樊城一破,襄阳就没险可守了。他的主张得到主帅同意,马上组织进攻,他带头猛攻,很快就拿下了樊城。宋军樊城守将范天战死了,牛富带着一百多人在巷战,兵败后投火自尽,这场仗打得真苦。樊城这个堡垒一被突破,襄阳守将吕文焕只好投降了。[9]从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九年(1272年),打了六年的襄樊战役,终于结束了。这是宋元之间关键的一仗,元军拿下襄阳后,南宋门户大开,崩盘是迟早的事。张弘范凭襄樊战役的功劳,带着降将吕文焕去见忽必烈,受到了“赐锦衣、白金、宝鞍”这些奖励。他的部下也都得了赏。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又让伯颜开始打南宋的新攻势。伯颜分兵两路,一路打淮西淮东,直指扬州;一路他自己带着,让降将吕文焕当前锋,这路元军主力是阿里海牙,张弘范归阿里海牙管。他们从襄阳顺汉水而下,东赂、郢西(今湖北钟祥一带),南攻武矶堡,准备直扑临安(今杭州)。打江南的时候,至元十二年(1275年),南宋丞相贾似道为了挽回颓势,只好亲自出马,督师驻芜湖,又派宋京去元军大营和伯颜议和,想像景定元年开庆密约那样,输岁币,称臣。伯颜没答应。贾似道只好让殿帅孙虎臣带步兵七万驻池州(今安徽贵池)丁家洲,水军统帅夏贵用两千五百艘战舰横在江中,自己带后军驻鲁港(今安徽芜湖西南)。伯颜让张弘范的部队步骑夹岸前进,形成包围,又用战舰巨炮轰孙虎臣的军队。孙军大败,逃到鲁港。夏贵听说败讯,也扔下指挥仓皇逃跑。这场仗里,南宋水陆主力全没了,张弘范他们长驱直入到了建康(今南京)。元军进建康后,伯颜决定休整一下。在诸将参加的劳军大会上,拿出库存黄金分给诸将。诸都到齐了,张弘范却姗姗来迟。伯颜脸沉下来,带点愠色说:“咱们祖宗传下的规矩,军事集会迟到有罪!就算是近侍贵戚和有名有才的人,也不准宽赦,你连这规矩都不懂,敢迟到?”在场的人都为张弘范捏把汗。张弘范却一点不慌,从容地说:“我觉得军事集会是指战场上的集会,打仗的时候我从来没迟到过。今天是领犒赏,领赏前我不敢争先,有啥不行的?”丞相伯颜被他说服了,冷脸又变和颜悦色,连连点头。他嘴真厉害,几句话就把疑问说清了。这个小故事后面,能隐隐看到他和伯颜争论的实质是蒙古习惯法和中原儒学礼教的交锋,用中原文化影响蒙古贵族,正是张弘范父子们常做的事。元军打下建康后,南宋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宋廷只好号召勤王。但响应的只有张世杰、文天祥等少数人。张弘范从军事形势考虑,觉得该趁胜追击,抓住战机,不能再拖了。他和伯颜商量后,伯颜同意,让他用最快的蒙古驿站快马,跑到忽必烈那儿,当面说形势。忽必烈决定继续追击。张弘范回去后,大战就开始了。同年七月,张弘范和张世杰、孙虎臣他们水军的战斗,焦山之战,是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统帅阿术集合行省诸翼万户兵船在瓜州,阿塔海、董文炳集合行枢密院万户兵船在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清、枢密都承旨张世杰、知泰州孙虎臣他们列阵在焦山南北。阿术派张弘范他们用千艘兵船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上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万户刘琛沿江南岸,绕到南宋防军后面,董文炳直抵焦山南麓,和元军刘国杰左右呼应,万户忽刺打中路,张弘范从上流来,在焦山北边会师。这场会战,南宋全线溃败。张弘范率军直追到圃山(今江苏镇江市东北)东边。这是临安陷落前元军伐宋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因为这场仗的功劳,忽必烈赐他“拔都”(蒙语是勇士的意思)的称号,改授他毫州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年)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朝廷安排了不少庆功活动。忽必烈在内殿宴请张弘范,给他洗尘,慰劳凯旋,是这些活动的顶峰。但他不适应南方气候水土,加上又得了疟疾,回大都不久就病倒了。忽必烈很关心他,派御医去护视,还规定每天专门汇报他的病情,让近侍传口谕给御医说:“我有军国大事,等着和九拔都商量,一定尽力治,让他快点好。”又让卫士坐在他门口,对来探视的人说:“九拔都病重,除非至亲和医护人员,皇帝有令,别打扰病人。”
追击灭宋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宋廷派宗室赵尹甫、赵吉甫带着传国玉玺和降表去元军大营求和。降表里以伯、侄相称。伯颜看了降表,派张弘范、孟祺(元行省咨议)、程鹏飞他们,带着伯颜的命令,先进临安城,责备宋大臣背约失信的罪。张弘范他们终于说服了宋廷,让宋王改称臣仆,屈辱请降。三月,伯颜进临安,宋幼主赵显(恭帝)和全太后都被押送到大都。皇帝、皇太后虽然投降了,但老百姓不甘心当元朝臣民,浙东一带发生了叛乱。按蒙古规矩,降而复叛,还杀了使臣、烧了招降书,是要屠城的。张弘范良心上过不去,不执行蒙古屠城的规矩,只杀了几个带头的,就算了,保了一城人的命。至元十四年(127
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也升官了,被授予镇国上将军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候张弘范四十一岁,已经是武职里从二品的大员了。至元十五年(1278年)四月,文天祥、张世杰他们拥立的小皇帝赵昰,被迫逃到广州,病死在硐州岛上(今广东雷州湾上一岛)。为了继续斗争,他们又拥立广王赵昺在广东新会海中崖山,改元祥兴。元廷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元帅,去打流亡朝廷。[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元组织水军,大举进攻崖山。文天祥作为战俘,被软禁在元军船上,途中写了《过零丁洋》诗。正好张弘范让他给张世杰写劝降信,他就顺手写了这首诗交给张弘范算是答复。张弘范读罢,除了同情他的遭遇,心里还挺敬佩。张弘范和文天祥政治上是对立的,但他佩服文天祥的人品。部下劝他:“敌国丞相,居心叵测,别亲近。”张弘范笑着说:“他是忠义至性的男儿,不会有别的。”二月,张弘范统率的元朝水军到崖山后,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三次去张世杰军中劝降,张世杰严词拒绝了。张弘范做了四面包围的部署,发动总攻。他要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一举歼灭,不让再散逸。二月初六早上,用炮石、火箭掩护,插入宋舰队主力。元军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接,发挥北军所长,宋军溃不成军。张世杰冲出重围,准备招集旧部,找赵宗室后裔再图恢复。元军李恒的舰队追到大洋,没追上。不幸遇大风浪,船翻,全船人都淹死在平章山下。
晚年逝世
至元十七年(1280年)后,张弘范的病更重了。他自己也知道好不了了,要求从病房回到自己家,把亲戚宾客都叫来,一个个告别。同年十月,他让人把南征时忽必烈赐的尚方宝剑和铠甲取出来,握着儿子张珪的手,郑重交给他。还说:“我当年用这剑和甲为国家统一立过功劳,你佩剑穿甲时,别忘了你爹的功劳!”说完就端坐而逝了,享年四十三岁。元廷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谥武烈。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