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之患为什么困扰了明朝四十多年的时间 (倭寇之患为什么没有了)
倭寇本是指海盗,但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倭寇一词再次兴起,也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至于说明朝被倭寇困扰四十余年,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这四十余年仅仅是后期倭寇在嘉靖年间爆发的倭寇之乱,至于为什么能产生...
倭寇本来指的是海盗,不过抗日战争一爆发,这个词又火起来了,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有人说明朝被倭寇折腾了四十多年,这说法其实不太对——这四十多年,特指嘉靖年间那次大爆发,也就是“嘉靖倭乱”。为啥能闹这么久?下面随便聊聊。
其实倭寇骚扰的历史挺长的,横跨三个世纪。最早在十三世纪初,他们就祸害高丽,高丽还专门找日本谈过。元朝的时候,元日打了一仗,元朝输了,中日关系就僵了,日本人开始仇视蒙古人,慢慢跑到辽东、山东这些地方捣乱,但那时候规模不大。元朝末年,刘暹带兵打了一仗,倭寇大败,消停了好一阵子。
明朝建立后,倭寇又冒头了。明朝的倭寇问题其实分前后两期,困扰四十多年的,就是后期的嘉靖倭乱,戚继光抗倭就是这时候的事儿。
明朝倭寇前期

按说应该直接聊后期,为啥要先说前期?因为后期的倭乱,根子就在前期埋下了。
明朝刚成立那会儿,朱元璋忙着对付北元和其他起义军余孽,就想跟日本搞好关系,还告诉日本“我们朝代换了”。但那时候日本正搞南北朝,明朝刚开始联系的是南朝。等关系真稳定了,北朝已经把南朝灭了,南朝一堆武士、政客、浪人没地方去,只能漂在海岛上,慢慢就成了倭寇的主力。再加上张士诚的残部和日本南朝勾结,明朝沿海老是被骚扰。不过明朝和北朝目标一致,就一起合伙清剿过一阵子。
后来日本北朝换掌权的了,不跟明朝一起打倭寇了,朱元璋急眼了,直接下令“寸板不许下海”——这就是海禁政策的开始。结果呢?倭寇没少,反而多了。后来他又发了“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禁外藩交通令”,这些政策不仅没压住倭寇,倒是把走私给逼起来了。
倭寇越来越多,成了大麻烦。直到永乐十七年的望海埚之战,辽东总兵刘江带兵全歼了几千来犯的倭寇,他们才稍微消停点。
明朝倭寇后期
明朝前期,从洪武到永乐这57年,倭患总共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乐以后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才17次;可嘉靖一朝45年,倭患次数直接飙到628次,占整个明朝倭患的80%!所以说明朝真被倭寇困扰四十多年,指的就是嘉靖这个时期,史称“嘉靖倭乱”。
嘉靖时期为啥突然这么猛?海禁加上“争贡之役”,明朝和日本直接断交了,贸易全停。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倭乱爆发,主要有四个原因:
1、日本内战打不停,很多人失业破产,没办法只能当海盗;
2、日本缺东西,好多得从明朝进口,断交后明朝的东西运过去,差价能赚十倍不止;
3、日本室町幕府快名存实亡了,管不住全国,各路诸侯自己说了算,都想抢明朝的资源;
4、明朝有商人、破产农民、渔民在日本待着,勾结日本倭寇,要么当帮凶,要么自己成了海盗。
这些就是嘉靖倭乱的原因,但这时候的“倭寇”俩字,争议可不小,还冒出来个“假倭寇”的说法。
假倭寇说白了就是中国海贼,或者当海盗的中国人,再加点外国人。因为那时候走私、通倭和当倭寇一样,都是死罪。
明朝后期,官方统计都说“倭人占十分之三,中国人占十分之七”。说白了,这时候闹事的,明朝人占了大头。像王直、陈东、徐海、曾一本这些大倭寇团伙,整个沿海线都蔓延开了。他们打着“假倭寇”的旗号,其实是给自己当挡箭牌——沿海老百姓在海禁下,要么饿死,要么去走私,大部分人选了后者。结果就是“民寇一家”,老百姓和倭寇穿一条裤子。
难怪万历年间的六部尚书谢杰说:“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
倭寇越来越猖狂,全国上下恨得牙痒,严重威胁老百姓日子,这才出了俞大猷、戚继光这些抗倭英雄。折腾了十几年,才把这帮根深蒂固的倭寇给平了。
后来日本那边,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发了“八幡船禁止令”(禁止海盗行为),日本海盗数量一下子就少了。
后来明朝这边使劲清剿,加上日本自己发了“八幡船禁止令”,真真假假的倭寇基本就没了。最后一次有记载是天启四年(1624年),之后就没再听说过倭寇的事儿了。说到底,不管是真倭寇还是假倭寇,不都是为了活命、为了点利益嘛,才在历史上闹出这么大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