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只因-四库全书-清朝为何修建有名无实的文渊阁-需要贮藏

文华殿是皇帝们举行,经筵,、听讲经官讲学,进讲,的地方,在皇帝听讲的前一天,还要到文华殿东的传心殿向孔子的牌位祭告,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

admin

文华殿啊,以前是太子们住的正殿,房顶铺的是绿瓦。后来太子太小,管不了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就改成了皇帝的便殿,换成了黄瓦。明清两朝皇帝听讲官讲学,也就是“经筵”,都在春分、秋分这俩时候。皇帝听完讲还得自己写心得,叫“经筵御论”,清朝皇帝得用满语、汉语各讲一遍。那些皇帝文化素养都挺高,讲得高兴了,还会点名让文臣辩论。最后呢,算是给参加的文臣的奖励,皇帝领着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去殿后的文渊阁,让他们翻里头的藏书。

文渊阁不光藏书、编书,还是阁臣们上班办事的地方。后来明朝政治发展着发展着,它就成了实实在在的秘阁禁地,一般人进不去。

只因-四库全书-清朝为何修建有名无实的文渊阁-需要贮藏(图1)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了中书省和丞相。处理国事又怕太集权,就学宋朝设了殿阁大学士,什么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各一个,从翰林院和六部里挑人。现在还有幅“殿阁大学士像”,是洪武十六年文华殿大学士的样子。他头上戴展角漆纱幞头,两边展角长一尺二寸,说是为了防止上朝时互相交头接耳。身穿盘领宽袖紫袍,胸口背后有补子,代表等级,腰上挂牙牌和穗条,牙牌刻着官职姓名,是出入的凭证。脚穿皂靴,双手拿笏,一副上朝时对皇帝毕恭毕敬的样子。

朱棣继位后,因为刚平定内乱,事多,就让侍讲解缙、编修黄淮到文渊阁值班。后来又让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一起值班,还让他们参与机密事务。那时候朱棣每次退朝回宫,有要事商量,就亲自写纸条,写上杨荣他们几个的名字,盖上御印或者用御押封了送出去,让他们规划。杨荣他们写好意见,盖上文渊阁印再送进去,别人不知道。文渊阁就这么有了“内阁”的称呼,杨荣他们也先后升成了大学士。再后来徐光启当大学士时,内阁权力已经很大了,差不多相当于丞相。他还兼着礼部尚书,管全国的典礼、教育、科举,也算权倾朝野了。

只因-四库全书-清朝为何修建有名无实的文渊阁-需要贮藏(图1)

到了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翰林院建成后,文渊阁就成了大学士专门上班的地方,成了真正的秘阁禁地,“凡入内阁,曰直文渊阁”。世宗嘉靖年间,文渊阁的规制更完善了。据说嘉靖十六年让工匠看风水,在文渊阁中间一间摆孔子和四配的像,旁边四间隔开,在南边开门,给阁臣办事。阁东的诰敕房改成小楼放书,阁西制敕房南边空地加了个卷棚三间,给各官的书办用,文渊阁的规制才算全了。他们的职掌就是进内阁参与机密事务,传达皇帝命令,遵守祖制,规劝皇帝,审阅奏章,草拟批答,随时备皇帝顾问,处理政务。阁门还挂着圣谕,说“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可见文渊阁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内阁,地位作用非同一般。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明故宫着火,文渊阁和剩下的书都烧没了。北京的文渊阁也跟着明朝灭亡,在明末战火中被毁了。

清朝入关后,政治制度多学明朝,文化思想也慢慢接受儒学。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分设翰林院,“以大学士分兼殿阁,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一共四殿二阁。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设内三院,撤翰林院。到康熙九年(1670年),再撤内三院,恢复内阁、翰林院,殿阁职衔还是按顺治十五年的。乾隆十三年(1748年),觉得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不统一,中和殿名从来没用过,就裁了中和殿,加了个体仁阁。后来三殿三阁大学士就成了定制。不过文渊阁一直是有名无实,清朝虽然设了文渊阁大学士的名,但没有文渊阁这个地方,“本朝定制,以文渊阁为大学士兼衔,第仍其名而未议建设之地”。

只因-四库全书-清朝为何修建有名无实的文渊阁-需要贮藏(图1)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开馆。乾隆想书成后放哪儿,第二年就决定建专门的藏书楼。他听说浙江宁波范懋柱的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畏火烛,自前明相传至今,并无损坏,其法甚精”,就让杭州织造寅着“亲往该处,看其房间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问,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了解了天一阁的建筑和藏书特色后,乾隆下令“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最初计划抄四部,分别放紫禁城文渊阁、盛京、御园文源阁、避暑山庄,“则此文渊阁之所以作也”。后来考虑江南士子读书需要,又增建江浙的文汇、文宗、文澜三阁,这就是著名的七座《四库全书》藏书楼。七座里紫禁城的文渊阁确定建设后,乾隆说:“凡事豫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文渊阁之名,始于胜朝,今则无其处,而内阁大学士之兼殿阁衔者尚存其名。兹以贮书所为,名实适相副。”看来就是因为《四库全书》要编要藏,清初以来有名无实的文渊阁,终于动工建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藏书胜地。


上一篇: 但他们手里却没有实权-清朝有三种官职是正一品 (但他们手里却拿着刀) 下一篇:为什么会被凌迟-帮清朝修历法的汤若望-为明朝铸火炮 (为什么会有凌迟)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