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到清朝之后却有名无实-文渊阁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 (为何清朝之后没有神仙了)
文渊阁为三层楼房,仿宁波天一阁规制,楼上通为一间,楼下分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意在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十分精致,阁前设长方形水池,周置石栏,以石拱桥与文华殿后殿联为一体,池中养殖鱼藻,...
文渊阁是个三层楼的小楼,仿着宁波天一阁的样式建的,楼上是一整间,楼下隔成六间,取的是“天一生水,地六承”的意思,主要为了防火。文渊阁的园林布局还挺精致。阁子前面有个长方形水池,周围围着石栏,用石拱桥连着文华殿后殿,池子里还养着鱼藻。阁子后面堆着大假山,山路、山洞能上下穿行,连左右门道的阶梯都用了叠石,整个文渊阁的古味儿一下子就浓起来了。阁里挂着乾隆御笔的“汇流澄鉴”匾,四个字看着就透着股书卷气。
文渊阁这个名字从明朝就有了,阁子也是那时候建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修宫殿的时候,就在奉天门东边建了文渊阁,把古今书籍都放里面了,这就是文渊阁的起点。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照着南京的样子修北京宫殿,北京的文渊阁也跟着建起来了,位置和南京的一样,在左顺门外的东南角。

就像明宣宗说的:“太宗皇帝建北京的时候,也在东庑南边开了阁,屋子多少楹,高敞明亮,清严深邃,还挂着文渊的匾。”这么说来,明朝在南京故宫和北京宫里都建过文渊阁。
明朝北京的文渊阁在两百年里,样子和用途都变过。刚开始地方小,南京运来的书只能先放左顺门北廊。它在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本来是明代圣济殿的旧址。永乐十九年宫里着大火,三殿烧了,宣德四年修宫殿的时候顺便扩建了。本来北京没翰林院,翰林官员能进文渊阁办事。正统七年,用修宫殿剩下的材料修了翰林院,这下翰林院和文渊阁分开了,文渊阁就成了进不去的禁地。

文渊阁早期主要就是藏书、编书。有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在南京宫里的文渊阁开馆编的。明成祖永乐元年下令修书,初稿不够完善,三年又下令重修,让礼部挑各地官员和有学问的老儒生当纂修,选国子监和各地能写的学生抄写,在文渊阁开馆,光禄寺还管早晚饭。
当时常熟的张洪、丹徒的裴俊、吉水的陈诚都去了文渊阁修《大典》,怀安的黄童因为楷书好被征去抄写。永乐六年《大典》编成后,就直接放进了文渊阁。北京宫殿基本建成后,成祖还特别下令把南京文渊阁的藏书运到北京。据记载,永乐十六年,派修撰陈循去南京,把文渊阁存的古今书籍,一部到百部以上的各取一部运到北京,剩下的都封存好。

这些运到北京的珍本秘籍,除了《永乐大典》放进了文楼,其他书都在英宗正统六年正式进了文渊阁。当时负责清点编目的大学士杨士奇,把书一本本仔细整理好,编了字号,放在书橱里,还编了《文渊阁书目》,用千字文排,从天字到往字,一共二十号,五十个橱。
除了藏书编书,文渊阁还是皇帝读书的地方。皇帝时不时来翻书,还叫翰林儒臣讲经论史。据说太祖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去阁里,让儒臣们进经史,自己亲自看,一看就忘了累。成祖有时也去阁里,看学士和庶吉士写的应制诗文,还问点评当作乐事。宣宗也在处理政事的空儿常去,叫儒臣讲论,折衷道理,还写了《文渊阁铭》说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