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根源是什么时候埋下的-明朝宦官干政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根源是指)
对明朝宦官问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中国历史上,越是强盛的王朝,越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比如大唐、东汉和明朝,所有的王朝建立,第一步永远都是权力蛋糕的划分,当然,...
说到明朝的宦官,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魏忠贤之流,但为啥偏偏是明朝,宦官能干政干得这么厉害?其实这事儿得从朱元璋说起。

历史上但凡是大一统的强王朝,好像都躲不开宦官专权这事儿,比如汉朝、唐朝,还有咱们今天说的明朝。
每个王朝刚建立的时候,最先干的都是分权力这块大蛋糕。皇帝肯定是吃得最大、最甜的那块,但别以为皇帝能一个人吃独食,天下大权全抓自己手里——那不可能。皇帝也得有人抬轿子才能坐稳啊。
不管是开国皇帝还是后来的皇帝,都绕不开各种势力围着皇权转的事儿。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何况是皇帝呢?皇帝是最大的权力头子,但不是唯一的权力把持者,身边势力多了去了,有的帮着皇权,有的跟皇权对着干。

这些势力嘛,得有,不然朝廷咋转?
政权要稳,朝廷要动,就得把权力分下去,说白了,得有人给皇帝干活。干活的人是不是忠心耿耿、踏实肯干其实不重要,就两点:1、皇帝能不能管得住;2、能不能把活儿干了。
这么一来,局面就定了:皇帝稳坐龙椅,下面一帮大大小小的人,手里都攥着不同的权力。
这就分了两类人:一类是龙椅上的皇帝,代表皇权;另一类是给皇帝打工的群臣。群臣都是人精,人精一有权,欲望就上来了。有的为了钱,有的为了官,有的为了地位,有的为了女人,五花八门。这些欲望嘛,靠手里的权力都能实现,但很多欲望又跟皇帝的欲望撞车了。
有欲望,有冲突,那就得斗。

对于这种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解决得特别干脆——把那帮有欲望、有实权、有地位的大臣,全干掉。
明朝宦官干政的根,其实是朱元璋自己埋下的。
朱元璋靠着淮西那帮兄弟推翻元朝,打下江山当皇帝后,遇到了几千年所有皇帝都头疼的问题:皇帝和群臣怎么分权力这块蛋糕。
按老规矩,皇帝坐龙椅,群臣跪地上,都尊你当皇帝,你也给他们分权力,让他们满足各自的欲望。以前咋办,现在还咋办呗。
朱元璋就不乐意了:“我当皇帝了,凭啥还要跟这帮臭老九、臭丘八分权力?皇帝说的话还算不算数?还得让左右丞相来制衡我?难道那些奏章非得李善长、王广洋、胡惟庸他们才看得懂、批得出来?”

天下事,该皇帝自己说了算。
朱元璋折腾了好几年,快刀斩乱麻,把明朝开国那帮丞相杀得差不多了,最后干脆把丞相这个职位给废了,原来归丞相管的六部,直接归皇帝管。这么一来,丞相的权力不就到皇帝手里了?朱元璋赢了吗?
他其实是彻底输了。原因很简单:以前朱元璋对付左右丞相两个人就行,现在呢?不但要对付六部尚书、侍郎十二个人,还得天天累死累活批奏章、下命令,等于给自己死去的丞相打工去了。
朱元璋穷苦出身,能吃苦,硬是把这累活儿干到了70多岁,把自己活活累死了。朱元璋一死,他留下的这套制度,给后来的明朝皇帝埋了大雷。

朱棣造反当了皇帝后,他爹朱元璋留下的班底是换了,但规矩没变——皇帝还是直接管六部,丞相制度彻底没了。朱棣也算雄才大略,也是吃苦受罪过来的,这点累和苦还能扛,那就学他爹一样干呗。
朱棣哪干得了他老爹那么能熬啊?天下的奏章堆成山,全得他批,吃饭睡觉都别想了。得找人帮忙,但又不能恢复丞相制度,那就找几个秘书顶上呗。
就这么着,内阁制度建立了。明成祖绕着他爹废除丞相制度的初衷,让丞相借尸还魂了。
明朝初期的内阁,权力不大,但影响力可不小。内阁成员官衔不高,都是六品小官,但确实是皇帝的秘书。现在一个局长的秘书都算单位“隐形二把手”,何况是皇帝的秘书呢?

内阁一成立,明朝的权力蛋糕又分了一遍。皇权还是皇权,丞相别想了,权力让内阁接了(内阁人可比丞相多)。内阁成员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
这么一来,内阁和皇权又掐起来了。这回皇帝头疼了,以前还能换丞相,甚至杀丞相。现在内阁是一帮人,他们下面还有一帮人,皇帝不一定干得过内阁啊。
咋办?皇帝得找帮手,皇权得有别的势力撑腰。
明朝有个特别的现象——外戚不受待见。皇帝娶老婆都不找背景深的,就怕外戚干政。既然外戚靠不住,那就找另一个帮手呗: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宦官。

太监又不识字,能帮上啥忙?不会就学呗。明宣宗朱瞻基头一个让人教太监读书认字,教书的也是个太监,这就是大明朝第一个奸宦——王振。
太监咋专权呢?说起来简单,把印章给太监保管就行。比如单位里,把公章给小秘书管,小秘书的权力能不大吗?
原来皇帝和内阁直接明争暗斗,从明英宗开始,皇帝就不跟内阁那帮“人精”硬刚了,换成“人精”和“人妖”互怼,皇帝在旁边嗑着瓜子看热闹,该出手的时候帮帮快输的选手。
权力彻底平衡了,皇帝也轻松了。活儿让内阁干,监督让太监干,太监让皇帝管。三角权力架构形成了,看着挺和谐,也挺稳定。

但皇帝忽略了个问题:太监和内阁这帮人的道德情操都不高,尤其是太监。太监是看着皇帝长大的,对皇帝的影响太大了。皇帝从小被那群死太监照顾着,啥性格、啥脾气,他们门儿清。要忽悠皇帝,简直不要太容易。
于是,皇帝就多多少少偏向太监,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对朝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