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怎么取的-和元素周期表有什么关系 (明朝皇子的名字)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怎么取的?元素周期表是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里面会用到的一种基础知识,就如同语文里的文字,数学中的各种数字和符号,英语里的英文字母一样,而且元素周期表是186...
明朝皇子的名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跟元素周期表能扯上关系!
元素周期表,学化学的人都得背,对吧?1869年俄国那哥们儿门捷列夫搞出来的。但你发现没,明朝那些皇子们的名字,跟元素周期表里的字,重合率也太高了!这到底咋回事?难道他们能穿越?
1.明朝皇子的名字
封建时代起名,皇族和普通人差不多,都是“姓+辈分+单名”。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特爱立规矩。他给后代起名定了个死规矩,就两条:
第一,每支皇族给一套辈分表,20个字,比如燕王这支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听着耳熟吧?正德皇帝朱厚照、万历朱翊钧、崇祯朱由检,都是这么来的。老朱二十多个儿子,每支20个字,还不重样,当时给他(或者大臣)愁的,估计头发都薅秃了。
第二,每个皇子的单名必须跟金木水火土挂钩,还得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来。比如嘉靖皇帝叫朱厚熜,“熜”带火字旁,属火;他儿子隆庆皇帝朱载垕,“垕”带土,火生土,对上了;隆庆的儿子万历朱翊钧,“钧”带金,土生金,也没毛病。
朱元璋这想法挺好,但他算漏了一点:朱家子孙太能生了!一代比一代人多,一开始用常见字还行,后来悲剧了——字根本不够用!
咋办?只能翻古籍呗!生僻字、异体字、通假字翻了个底朝天,还不够,就自己造字!于是就有了这些现在看起来超化学的名字:
永和王——朱慎镭;封丘王——朱同铬;
鲁阳王——朱同铌;瑞金王——朱在钠;
宣宁王——朱成钴;怀仁王——朱成钯;
沅陵王——朱恩铈;钾庆王——朱帅锌;
韩 王——朱徵钋;稷山王——朱效钛;
新野王——朱弥镉;楚 王——朱孟烷……
2.和元素周期表什么关系
直到1896年,徐寿把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引进中国。那时候这些元素名字没对应汉字,咋翻译?总不能直接音译吧?
这老哥为了翻译,翻遍了各种古籍找灵感。结果嘿,让他翻到了明朝皇族家谱!哎哟喂,这不巧了嘛!金属旁、火字旁的,不正好跟明朝皇子名字一个路数?比如钠(Natrium),直接用瑞金王朱在钠的“钠”字,多省事儿!
说白了,就是朱元璋和他那帮子孙,先一步把“元素字”给造出来了,后人翻译化学元素时,直接“抄作业”,才有了现在这种巧合。
世界太小巧了,龙子龙孙的名字居然给科学帮了大忙,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朱元璋朱重八老兄。这老兄,简直是中国版门捷列夫,能称“元素周期表之父”!
所以啊,现在孩子们背化学元素周期表,说不定得偷偷感谢一下朱元璋老先生。不然,现在背的可能不是“氢锂钠钾”,而是“Hydrogeium”“Lithium”“Natrium”“Kalium”了,那得多费劲!
3.徐寿
顺便再提个人,清末化学大佬徐寿。这哥们儿江苏无锡人,19世纪60年代,因为技术过硬,被拉去安庆内军械所,给洋务派造船,还整出了中国第一艘纯国产蒸汽船“黄鹄号”。
1868年江南制造局搞了个翻译馆,他又去那儿当翻译,一辈子译了13部科学书。那时候翻译可难了,没标准,都是外国人嘴说,中国人记,比现在翻译费劲多了。《化学鉴原》这些中国最早的化学书,就是这么来的。当时是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口译的。
他还写过一篇声学论文《考证律吕说》,傅兰雅给翻成英文,发在1881年3月的《Nature》上——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Nature》发论文!论文里用实验推翻了物理学家丁铎尔的一个结论,还修正了伯努利定律,编辑夸这是“来自中国的声音”。
徐寿当年翻译化学元素时自己定了个标准,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但也没拿出更好的,就一直用到现在。我觉得吧,这标准挺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