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同样都是对待王爷-清朝和明朝谁更加高明一些 (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的说说)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清王爷,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清朝的政治体系,有,清承明制,一说,权力结构基本都承继于明朝,但在对待王爷们的方式上,两个朝代却截然不同,明朝将王爷们分封到全国各地,而清朝却全...

admin

明清两朝对待王爷的方式,那叫一个天差地别。都说清朝政治是“清承明制”,权力结构差不多,可说到王爷们,两朝的操作完全反着来——明朝把王爷们撒到全国各地去,清朝呢?全给圈在京城。

为啥这么干?说白了,不管是分封还是圈养,目的都一样:防着王爷们抢皇权,但又得让他们在眼皮子底下给朝廷出点力,只是方式选得不一样。

同样都是对待王爷-清朝和明朝谁更加高明一些 (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的说说)(图1)

先说明朝吧。

分封王爷这事儿,一开始听着挺合理,开国皇帝嘛,总得让亲戚跟着沾光,还指望他们帮着镇守四方、护卫中央。朱元璋当年分了二十四个儿子加一个从孙,去边疆和内地主要城市,当时元朝残余势力还在,那些守边的藩王确实起了作用,朱元璋自己都说“朕无北顾忧矣”。

但朱元璋也怕重蹈汉朝七王之乱的覆辙,所以给藩王立了不少规矩:分封但不给土地,有爵位但不管理百姓,拿俸禄但不插手政事。比起汉朝藩王在封地土皇帝,明朝王爷的权力可小多了。

其实朱元璋晚年就发现,分这么多王不是好事,尤其皇孙朱允炆年纪小,压不住那些强势的叔叔,还特意嘱咐儿子们:自己死后不许回京奔丧,就在封地待着,怕他们趁机夺位。

结果呢?朱元璋刚走,朱棣就带着藩王们造反了,把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给抢了。

同样都是对待王爷-清朝和明朝谁更加高明一些 (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的说说)(图1)

自打朱棣自己靠造反上位,明朝对藩王就越来越防了,基本就是“别闹事就行”,从头管到脚,从生管到死。王爷们的子孙不准务农、做工、读书、经商,啥技能都不让学,唯一的乐趣就是生孩子,越生越多,王府像滚雪球一样膨胀。

这些王爷和子孙都得朝廷养着,册封、盖房子、娶媳妇、办丧事全是国家出钱,自己没收入。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穷得衣服打补丁,军费都凑不齐,一大原因就是养着这么多藩王府。

同样都是对待王爷-清朝和明朝谁更加高明一些 (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的说说)(图1)

清朝一看明朝这情况,学乖了,王爷们一律不给封地,更不许出京城,就圈在眼皮子底下。所谓“山高皇帝远”,反过来,不在山里皇帝就近,王爷们想搞小动作都难,也攒不起来自己的小朝廷或军队。

不过得说清楚,明朝王爷除了云南沐王府,全姓朱;清朝王爷有两种,一种是爱新觉罗宗室,分亲王、郡王;另一种是蒙古王公,也分亲王、郡王。咱这里主要说宗室王爷,蒙古王爷一直在草原,皇室常嫁公主过去联姻,算是另一种和亲。

清朝王爷在朝廷监控下,想造反?门儿都没有。没封地没士兵,拿啥折腾?

同样都是对待王爷-清朝和明朝谁更加高明一些 (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的说说)(图1)

还有个不一样的地方,明朝的王爵只要不绝嗣,基本都能世袭罔替,像四川蜀王,明朝灭亡了还活了一段时间。清朝呢?没立大功不得皇帝喜欢,就按“降等世袭”来,一代少一个爵位,直到没爵位。清朝总共才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比明朝少多了。

不过清朝对八旗子弟都优待,养王爷的负担也不轻。

明朝是把王爷赶到封地,远离权力中心;清朝是把王爷摁在眼皮子底下盯着。哪种更能集中皇权?清朝至少没王爷造反过。

同样都是对待王爷-清朝和明朝谁更加高明一些 (同样的态度对待同样的人的说说)(图1)


上一篇: 康熙为什么给前朝的皇帝下跪-朱元璋作为明朝的皇帝 (康熙为什么给朱元璋扫墓) 下一篇:他们是如何宣读圣旨的-明朝太监都是不识字的 (他们是怎样)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