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饥荒时期不捕鱼是为何?揭秘古人的生存智慧 (古代饥荒时期吃什么)
一、古代饥荒时期为什么不捕鱼?1.资源分布不均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在饥荒时期,粮食短缺,水源也变得稀缺,而鱼类生活在水中,需要特定的环境才能生存,因此,古人在...
为啥古代闹饥荒的时候,大家不赶紧去捕鱼呢?
首先,那时候资源分布太不均匀了。古代人主要靠种地过日子,老天要是不给力,收成不好,粮食就没了,连喝的水都可能紧张。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可饥荒的时候,好多地方水都快干了,或者鱼早就跑没了,你想捕鱼都没地方下网,就算有网,也捞不到几条,难度太大了,成功率特别低。
其次,捕鱼这事儿吧,也不是随便就能捞的,得考虑能不能长期捞。饥荒的时候大家饿急了,可能不管不顾地捕,但古人其实也知道,水里的鱼就那么多,今天捞光了,明天吃什么?而且那时候工具也有限,大片的鱼群可能根本捕不到,小河小沟的鱼早就被人捞得差不多了,想靠鱼填饱肚子,根本不现实。
还有个挺重要的原因,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和信仰。有些地方把鱼当神灵供着,觉得吃了鱼会遭报应,饿肚子也不敢碰。还有些地方觉得捕鱼是伤天害理的事儿,破坏自然平衡,就算饿得前胸贴后背,也不愿意去干。所以啊,宁可去找野菜、啃树皮,也不愿碰鱼。
那古人遇到饥荒,就只能干等着吗?当然不是,他们可是攒了一肚子生存智慧的。
首先肯定是省着吃。粮食金贵得很,平时能吃两碗的,这时候就吃一碗,甚至掺着野菜、树皮一起煮,把口粮撑得久一点。连做饭都尽量少用柴火,能生吃的就不煮,省下粮食和燃料。
其次,他们平时就不只盯着种粮食。比如种桑树养蚕,种棉花织布,这些不仅能换钱,桑叶还能喂猪,棉花籽也能榨油吃。万一粮食不够,这些作物也能顶上一阵子,不至于饿死。
最后就是抱团取暖了。饥荒面前,单打独斗太难了,大家就凑一块儿,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一起挖井找水,开垦荒地种点耐旱的作物。邻里之间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口,总能熬过去。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劲儿,才是他们能挺过难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