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了明朝在西南地区的威风-关于播州之役历来有什么评价 (明朝在科学技术的发展)
关于播州之役,历来评价甚高,此役之胜,大大树立了明王朝在西南地区的威风,为200余年所未得志西南夷之盛世,足以泣鬼神而舒宵旰,也震慑了其它百夷君长,巩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明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
说起播州之役,历史圈里评价一直挺高的。这一仗打下来,明朝在西南地区的威风算是立起来了,两百多年没在西南这么扬眉吐气过,连鬼神看了都得动容,皇帝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周边那些小部落的首领见了也得抖三抖。对明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西南管辖,还有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确实有不少好作用。

播州之战为啥会打起来?杨应龙这人吧,性格确实有点问题,狂妄自大,野心不小,还多疑猜忌,动不动就杀人,说话也不算数,这些毛病肯定也是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结果。
说说这仗带来的好影响
先说说政治上,打完之后明朝在播州搞了改土归流(简单说就是废了土司,派朝廷官员来管)。还推行儒学教育,中央对西南的控制更紧了,当地的经济文化也跟着发展起来了。
平叛之后,朝廷把播州分成两郡,以关为界,关内归四川,关外归贵州,四川这边叫遵义,贵州那边叫平越。这样一来,中央对播州乃至整个西南的控制就实打实地加强了。改土归流一搞,播州就直接归朝廷管了,说明这地方的主权没得说。
教育上,朝廷也开始在播州落后的各府州县推儒学。比如万历三十六年,有个叫孙敏政的知府搞乡约,让老百姓听朱元璋的教训,还让五个州县在城里乡下找地方建社学,请老师教。可见打完仗后,朝廷通过改流设府,大力推儒学,当地经济文化确实进步不少。
财政上,编户入籍(把老百姓登记入册),朝廷多了一笔收入,老百姓也从土司的农奴身份解放出来,能自己种地干活,经济自然就活了。改流设府后,播州归中央财政管,大部分税粮都交到贵州,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旧的农奴制没了,土司和老百姓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断了。

不过话说回来,播州改流设府后,对整个国家的直接影响可能不算特别大,但当地的教育、经济、文化确实进步了,西南边疆稳了,民族团结了,国家统一也保住了。
但坏处也不少
不过这场仗坏处也不少。万历年间三大征(宁夏、朝鲜、播州),一场接一场,明朝的国力被耗得够呛。光播州这一仗,就调集了四川、贵州、湖广八个省的兵力,花了大概两百多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
内阁大学士王家屏当时就说,军队和装备损失惨重,钱粮都填了沟壑,兵疲财尽,智穷计绌。从万历二十七年开始平叛,加税加得厉害,比二十年前的赋税多了四成,富裕的户也比以前少了五成。
老百姓的日子本来就苦,战争打了那么久,赋税还不断增加,活不下去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能起来反抗。播州之战后,加税加赋没停,各地流民起义一波接一波。
最要命的是,连年征战让明朝衰落了,还给了满清崛起的机会。明朝为了打播州,调了二十多万大军过去,里面不少是东北的精锐。这些兵一调走,东北的防务就空虚了。明廷没精力管东北,女真族(后来的满清)就趁机发展,努尔哈赤招兵买马,统一各部,建了后金。后来萨尔浒一战明军大败,明朝在东北彻底没了主动权,一直打到山海关附近。

明朝调集二十余万大军远赴西南平定播州之乱,其中一大部分的精锐力量都来自于常年驻扎东北的军队。这些军队内调后,明朝在东北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明廷无暇顾及东北,让东北女真族有了崛起的大好时机。努尔哈赤在东北招兵买马,不断扩充实力,进而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强大的后金政权。而明军于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揭开了明王朝衰落的序幕——明朝在东北完全丧失主动权,接连丧师失地,战线一直延烧到山海关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