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时期为何变得如此廉价-明朝时期鸦片是奢侈品 (到了清朝时期下一代是不是就是中国了)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清鸦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清朝道光19年,1839年,6月3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中国广东虎门海滨公开销毁大量鸦片,林则徐从6月3日至25日23天内,销毁鸦片1万9187箱...
道光十九年,也就是1839年6月3日,林则徐林大人带着钦差大臣的派头,在广东虎门海边当着大伙儿的面,开烧鸦片。从6月3日到25日,整整23天,烧掉了1万9187箱,还有2119袋,加起来足足2376254斤!这就是有名的“虎门销烟”,后来成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说起来这鸦片,以前叫“大烟”“米壳花”,或者学名叫“罂子粟”,其实就是用罂粟这种草弄出来的半固态东西。最早是张骞出西域,沿着丝绸之路把罂粟带回来的,那是公元前139年的事了,汉朝时候。
张骞
三国时候华佗弄了个“麻沸散”做手术麻醉,里面就加了鸦片和大麻。后来唐朝永徽二年,也就是667年,鸦片作为“底也伽”进口,到了北宋《开宝本草》里,直接叫“罂粟”,意思就是罌粟结的果实。

罂粟
刚传进来那会儿,鸦片在中国是当药种的,因为本来没有这东西,金贵得很,只有达官贵人能玩得起,老百姓根本见不着。
到了明朝中期,周边小国开始给朝廷进贡鸦片,当时叫“五香”或者“乌香”。比如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每次进贡给皇帝200斤,皇后100斤。爪哇、孟加拉那些地方也贡,基本都是东南亚产的。
明万历皇帝
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据说就爱吸鸦片,后来挖他陵墓分析骸骨,真检测出吗啡了。可那时候鸦片是皇族贵族的玩意儿,怎么到了清朝,老百姓人手一份了?明朝的奢侈品,清朝怎么就跟口香糖似的随便买了?
这事儿吧,得从好几方面说。
首先是西方人使劲卖。近代贸易里,西方商人拿白银买咱们的丝绸、茶叶、瓷器,可咱对他们那些洋货不感冒啊,他们白银哗哗往外流,亏大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琢磨,得,用鸦片锁中国人的钱袋!结果鸦片在中国卖得特别好。印度那边疯狂种罂粟,规模大了,成本就下来了,跟明朝时候的天价比,现在真是便宜得跟口香糖一样。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仓库
第二个原因,国内鸦片产量也上来了。种的人多了,供大于求,价格哗哗降,清朝政府也没拿出啥禁烟的具体政策。当时海关都被英国人捏手里了,1839年虎门销烟刚完,鸦片又一股脑涌进来。
更离谱的是,清政府居然有人提出“用国产鸦片抵制进口鸦片”的主张,现在听来真想笑。
1859年,咸丰九年,朝廷出了个《征收土药税厘条例》,把国内种鸦片合法化了。意思就是全民种,把价格打下来,不让西方鸦片进来。结果呢?消息传开不到五年,从江南到江北,长城内外,陕西、黑龙江、甘肃、江苏、浙江、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到处都是罂粟田,山西最狠。
据说山西630万亩农田里,农民拿60万亩好地种罂粟,粮食种在贫瘠地里。老百姓不种粮食了,就指着鸦片活。朝廷这么一鼓励,鸦片多到不行,价格直接降到谷底。
晚清罂粟田
1877到1878年,华北大旱,这两年干支是丁丑、戊寅,史称“丁戊奇荒”,饿死一千万人,两千万人流离失所。可对种鸦片的农民来说,这是多赚钱的机会,对官吏来说,是多收税的机会,各地都抢着种罂粟。
云南、贵州地少,但特适合种罂粟,种得更欢,产量还翻几倍,巴掌大的平地都不放过,产的鸦片卖到其他省。贵州那套种鸦片的法子,现在有些乡村好像还有,听说还有人抽。
清朝朝廷和老百姓“团结一致”,用国产鸦片把西方鸦片给“干”了,结果呢?更多中国人染上烟瘾。
第三个原因,鸦片质量不一样。好的鸦片黄褐色,带香味,差的像木炭那么黑,一股氨味。穷人也抽得起差的。就跟现在抽烟似的,有钱人抽贵的,穷人卷烟丝抽。鸦片对富人是消遣,对穷人来说是必需品。
《厦门志》里记载,很多穷人家怕孩子出去闹,让孩子也吸鸦片,让他们待在家里。而且吸鸦片没食欲,穷人为了省粮食,也得吸。
这样的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烟枪旁边,成了潜在的瘾君子。
有钱人抽进口好鸦片,穷人抽国产差鸦片,甚至捡鸦片渣子,用热水冲了喝。
就这么着,整个中国泡在鸦片里,国家都快亡了也不管。辛亥革命后,禁烟运动开始了,生活才慢慢回到正轨。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日子真是不容易,能活下来都不简单。所以啊,现在能好好活着,真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