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杯酒释兵权有没有关系-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与杯酒释兵权相似故事)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在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有三项,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军事体制改革第一,建立不同于前朝的...
杯酒释兵权这事儿,其实只是宋太祖加强皇权的第一步,后面还有一大堆军事改革呢。军事制度上主要搞了三项,咱们挨个说说。
先说这个枢密院制度,跟前朝不一样了。枢密院的长官叫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管的是调动全国军队,军政大权分给他们。三衙虽然手里抓着禁军,但没权调兵发兵;枢密院能调兵发兵,又不能直接抓军队。调兵的和带兵的各管一摊,互相牵制,皇帝就能牢牢抓在手里了。

第二是“内外相维”。宋太祖把军队分成两半,一半在京城,一半在外地。京城驻军够多,能压住外地的乱子;外地驻军合起来,又能防着京城兵变。两边互相盯着,谁也翻不了天,而且京城驻军比外地任何一个地方都多,皇帝自然就稳了。
第三是兵将分离。不管是京城的禁军,还是外地的,都得定期调动。京城兵要轮流去外地或边境,有的去产粮地方“就粮”,这叫“更戍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其实是让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没固定将领,将领没固定兵。这样将领就没法在士兵里攒声望,也就没法带着兵跟皇帝对着干了。
对付地方藩镇,他用的是“强干弱枝”那套,主要也有三项。
第一,削夺权力。节度使驻地以外兼的州郡(叫支郡)直接归京城管。中央派文官当知州、知县,三年一换,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听节度使的。那些一直占一方的节度使,宋太祖又用“杯酒释兵权”的老办法给罢免了。后来还设了通判,跟知州互相牵制,防止知州一家独大,偏离中央轨道。
第二,管住钱袋子。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一路的州县财赋,除了留点日常开销,剩下的都得送到京城上交中央,地方不能留。这么一来,地方的财权就全归中央了。
第三,收走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宋太祖下令各州把藩镇军队里骁勇的都挑出来,送到京城补进禁军。又挑强壮的士卒当“兵样”送到各路,招符合标准的来训练,再送到京城当禁军。这么一来,中央禁军全是精兵,地方只剩老弱病残,编成厢军,干杂役,地方再也没力量跟中央抗衡了。唐末五代那种割据一方的藩镇,宋初就这么慢慢没了。
中央官僚制度方面,重点削宰相的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使,宰相就管点民政了。军、财、民三权分立,枢密使和宰相“对掌大政”,叫二府。皇帝就利用这两者的不同发号施令,自己说了算。
宋初不光用三权分立削相权,还设了参知政事、枢密副使、三司副使,当宰相、枢密使、三司使的副手,跟各部门长官互相制约,削弱他们的权力。此外,设官分职、科举制度这些方面,也搞了加强皇权的政策。
宋初这一系列改革,确实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了不少,统一了政治局面,给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但问题是,他搞的是“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有些加强专制的政策,后来反过来了。“冗官”“冗兵”“冗费”越来越多,宋朝就这么慢慢积贫积弱,最后也栽在这上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