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明朝兴亡的东林党到底是什么组织 (一举一动都是情,一颦一笑全是爱,夫妻感情好)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明朝天启年间,朝廷里流传着一部奇异的名册,乍一看上去,这本小册子仿佛是某位水浒爱好者的笔记,上面列举了一百零八个人,就连,及时雨,、,玉...

admin
明朝天启年间,朝廷里流传着一部奇异的名册。乍一看上去,这本小册子仿佛是某位水浒爱好者的笔记,上面列举了一百零八个人,就连“及时雨”“玉麒麟”等绰号也与书中一模一样。但再看绰号后的人名,竟然全是北京、南京两府中的朝廷大员。这本奇怪的名册,叫做《东林点将录》。它的编撰人,是当时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手下干将王绍徽,而名册上的人就是让魏忠贤最为痛恨和忌惮的群体——东林党。 从明朝万历年间起,东林党逐渐成型,以致逐渐壮大。在明末的政坛上,东林党人一直以“特别能战斗”著称:与太监斗、与群臣斗、甚至与皇上斗,当真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简直就是明朝文官圈里的顶流,能左右不少事。 “聚义”东林 东林党的创始人,是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偶像派”——顾宪成。 说他是“偶像派”,真不是夸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顾宪成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里。顾宪成打小就有才子之名,成绩很好,明史上记载他“资性绝人”,属于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的科举之路也是一帆风顺,26岁时考中解元,30岁时又以二甲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户部主事,成为了正经八百的国家公务员。 以顾宪成的学识和年纪,步步高升甚至进入内阁,都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然而,从一开始,顾宪成就没把升官发财当回事。自做官以来,他一不溜须拍马——百官都联名给首辅张居正祈福,他非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二不贪钱——万历二十一年官员考核,他凭廉洁拿了第一;三不怕得罪人——万历不喜欢长子朱常洛,搞“三王并封”,他上书劝阻;万历不喜欢大学士王家屏,他偏要推荐王家屏当首辅……这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戳万历的肺管子,最后把自己戳回了家。 万历二十二年,当了14年官(中间请假三年、为母服丧三年,实际只当了8年官)的顾宪成被革职削籍,彻底成了一名老百姓。 丢官后的顾宪成并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更加忙碌起来。实际上,在官场中目睹了大明朝廷的种种黑暗之后,顾宪成早已对仕途兴趣寥寥,转而将人生目标放在了传道授业之上。 在顾宪成的家乡,有一座始建于南宋的废弃书院,名叫东林书院,南宋大儒杨时曾在此讲学。在顾宪成剩下的生命中,这里将成为他建功立业的主战场。经过整整十年的募款和修葺,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重新开放。从此,顾宪成和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学者一起,在这里开坛讲学。一时间,东林书院声名大噪,即使八年后顾宪成去世,这里依然是当时绝大多数读书人心中的圣地,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学习。 在斗争中成长 按理说,明朝时全国的书院并不止东林书院一家,诸如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千年书院当时依然书声不断。然而,为什么只有从这里走出的官员最终形成的“东林党”,而没有“岳麓党”“嵩阳党”的说法呢? 这就要从东林书院所教授和讨论的内容说起了。表面上,东林书院所宣讲和讨论的仍然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学经典,但是,与其他书院不同的是,东林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议政”。从顾宪成开始,在东林书院主持讲学的高攀龙、安希范、叶茂才等“东林八君子”始终强调的一点便是:“经世致用”。说白了,就是学的东西得有用,不能光读死书,得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然就是空学问。 这样来看,东林书院实际上自建立起就有着明确的宗旨:治学只是手段,而通过政治实现所谓“天下承平”才是最终目的。这一宗旨,从顾宪成所题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便可见一斑。 明朝末年,许多士大夫已经深切感到了朝政腐坏所导致的种种恶果,因此,东林书院所倡导的“扶大厦于将倾”这种理想主义式的思想,在天下读书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回应和赞同,也吸引了一大批朝廷官员加入其中,所谓的“东林党”得以逐步成型。东林党鼎盛时期,甚至连朝廷首辅(叶向高、韩爌)、蓟辽督师(孙承宗)等文武重臣都是其中一员,风头一时无两。 然而,在当时的朝廷中,除了东林党之外,还有以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北人为主的楚党、浙江人为主的浙党等大大小小的数个官僚集团。于是,从万历后期开始,东林党与这些朋党之间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一场明末党争的大戏轰轰烈烈的上演了。 党争初期,东林党人与其他的朋党集团相比,由于没有重臣压阵,一直处于劣势。为了扭转局势,东林党人将目光锁定在了皇位继承人上,在由皇室继承人之争而起的“梃击”“红丸”“移宫”明末三大案中,东林党人始终坚定地站在皇室继承人一方。终于,在明熹宗即位后,东林党人成功地扭转了局势,利用“京察”(六年一次的官员考核)之机,将其他几个朋党集团一一击败,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赵南星等人纷纷加官进爵,成为了朝中的主流力量。 按照东林党人的一贯主张,此时正应各显其能、匡扶朝政,让大明盛世重现。然而,还没等他们喘口气,才突然发现,他们最大的敌人此时正笑嘻嘻地举起了屠刀,正在前方等着他们呢。这位最大的敌人,就是魏忠贤,以及他身后的一群徒子徒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代号——阉党。 败给太监还是败给自己? 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人),地痞出身,大字不识几个。这就是魏忠贤进宫前的简历,与饱读诗书的东林党人相比,魏忠贤实在有点拿不出手。然而,历史曾经无数次的告诉我们,在政治斗争中,文化知识是有用的,但不是次次都有用。 进宫后的魏忠贤,虽然靠着溜须拍马,混上了一个管仓库的差事,但直到四五十岁,还是一个普通的宦官。由于常常做出一副憨厚相,还得了个“傻子”的诨号。如果不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出头之日。由于魏忠贤和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客氏是“对食”(宦官与宫女相好之代称),当朱由校即位后,魏忠贤一步登天,成为了掌握内廷的头号大太监。 即使在此时,魏忠贤既没有胆子、也没有水平去挑战东林党人。但是,由于东林党之前被其他朋党打压的太厉害,如今掌了权,自然要秋后算账。在东林党人的弹劾下,曾经反对东林党人的大臣们降级的降级、罢官的罢官,朝廷中一时间风声鹤唳、人心惶惶。 眼见大事不好,许多曾得罪过东林党人的大臣们便投靠到了魏忠贤的门下,开始为他出谋划策,对付东林党人。得到这些人相助的魏忠贤如虎添翼,开始走上了掌控朝政的“权奸”之路。看到这一情况的东林党人自然不肯罢休,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其中杨涟的奏章骂的最狠,列举了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按这些罪名,魏忠贤就算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然而,东林党人在这里犯了个致命错:弹劾这招,对付别人可能行,但这位明熹宗朱由校,除了做木匠有天赋,治国是一窍不通,文化水平也半斤八两,看奏折都得靠太监念。有这样的皇帝在,弹劾魏忠贤的结局基本是不言而明的。 对付无赖,就要用无赖的方法。不懂这个道理的东林党人在魏忠贤的反攻倒算之下损失惨重:首辅叶向高辞职,杨涟、左光斗等被阉党谋害,就连东林书院也被捣毁,曾经依靠党争而风光无限的东林党最终还是倒在了党争上。直到崇祯帝即位,惩办了魏忠贤等一干阉党后,东林党才有所复苏。但在此时,大明王朝也已走上了末路。随着清军入关,东林党人殉国的有之、投降的也有之,最终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东林党从兴起到式微,历经半个世纪之多。后人在评判这一朋党集团时也是众说纷纭,称赞的说他们小处有失、大节无亏,是中国文人气节的代表;批判的则说他们掀起了明末党争的序幕,使得朝廷内斗不断、祸国殃民。其实吧,当时那局势,换谁来可能都救不了大明。不过几百年后回头看,东林书院里那些理想主义的光,还有他们心忧天下的劲儿,还是挺让人记挂的。


上一篇: 原来10岁就即位了-万历皇帝为何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十岁之前) 下一篇:什么是东林党-为什么有人说他们误国-还有人钦佩他们 (什么是东林党明朝那些事)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