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基本结构如何-唐朝的府兵制是什么样的 (其基本结构如何确定)
大家好,说起唐朝府兵制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府兵制度作为北周宇文泰建立起来的军事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的军事制度是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府兵制建立之后,对于中古时期的兵制变革具有重要的推动...
说起唐朝的府兵制,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府兵制度是北周宇文泰搞起来的,对古代封建时期的军事制度影响挺大的。
府兵制一建起来,对中古兵制变革推动不小。这制度从一开始就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既能让农业经济稳住,又能让王朝的军事力量上去,给北周强大、统一北方打了基础。
当时还有记载,比如《周书》里说:“還軍渭南,於是所徵諸州兵始至。乃於戰所,准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進太祖柱國大將軍,增邑并前五千戶。李弼等十二將亦進爵增邑。”
北周刚搞府兵制的时候,虽然名义上是兵农合一,但实际执行起来,“寓兵于农”根本没做到,主要还是经验不足。到了隋文帝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了。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对府兵制越来越熟,规定上有了大调整,特别是“寓兵于农”这点,不光有突破,还写进法律固定下来了。在基本单位和领导机关的设置上,隋文帝也改得更细了,目的就是让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更强,府兵制在那时候的制度框架已经挺完善了。到了唐朝,府兵制又进一步完善,基本机构、怎么选兵、多少人、干什么活,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算是古代兵制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对国力强盛特别有用,尤其是打周边少数民族、搞羁縻统治,帮唐朝稳住了前期局势,才有了后来的盛世。
唐朝府兵制的基本结构
宇文泰搞府兵制,一开始当然是为了加强北周军力,但不能忘了,当时的北周跟东边的北齐比,各方面都差点意思,尤其政治、经济、文化上。北周就占着关中,北齐却拿着北魏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好多文化名人也在北齐那边,所以除了能打一仗,其他北周差远了。宇文泰还想借府兵制化解关中的胡汉矛盾,让那地方稳住,所以一开始,关陇集团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府兵的头头。到了隋唐,胡汉矛盾基本没了,关陇集团成了统治集团,府兵制也就纯是军事制度了。
唐朝的府兵结构,上层主要是十二卫,比如左右卫、左右武卫这些,管着军事。基层就是中央在全国各地设的折冲府,也叫兵府、军府。全国有几百个兵府,开元时期最多的时候有634个,府兵总数68万,这是唐朝府兵的基本情况。
折冲府按人数、位置、战斗力分上、中、下三等。
《新唐书》里还记载了具体的编制:“次左右威衞折衝都尉各一人,各領掩後二百人步從,五十人爲行,大戟五十人,刀、楯、五十人,弓箭五十人,弩五十人,皆黑、甲、覆膊、臂,。”
唐朝府兵制的府兵选拔及其相应待遇
宇文泰刚开始选府兵挺严的。因为府兵要兵农合一,而且当兵期间的粮、衣服、武器都得自己掏钱,普通老百姓根本扛不住这种经济和体力上的要求,所以当时当府兵的,大多是富裕或贵族家的子弟。后来北周后期,因为招不到够多人,才稍微放宽了点,但自备军粮装备还是基本规定。隋朝时期,府兵制调整了,征兵条件没大改。
唐朝刚建立那会儿,外面吐蕃、吐谷浑压力挺大,得加强军事力量,所以为了多招点好兵,府兵选拔条件放宽了些。跟宇文泰时期差不多,主要还是选官宦或富家子弟,有一条特别明显:先看家里有没有钱,这是第一位的;再看身体壮不壮,要能扛的;最后看家里有几个孩子。府兵平时除了打仗,主要任务是轮流入京戍防,同时还得种地,所以唐朝的均田制对维持府兵制特别重要。
《旧唐书》里也有记载:“凡差衞士征戍鎮防,亦有團伍。爲步兵團,主帥已下統領之。火十人,有六馱馬。若父兄子弟,不併遣之。若祖父母老疾,家無兼丁,免征行及番上。”
府兵制度下唐朝军队的数量、布防以及作战形式
唐朝的府兵制虽然征兵条件比宇文泰时期松了点,但还是没放开,主要还是选富家和官宦子弟。而且府兵打仗、服役期间的衣粮装备都得自己管,普通农户根本负担不起。
按每个折冲府大概1000人算,开元时期有634个折冲府,能调动的府兵差不多68万。68万大军,唐朝每年军费才几百万贯,比天宝时期的几千万贯少多了,主要就是府兵制“寓兵于农”省钱。
唐朝前期一般用行军大总管制度,也叫行军制。有仗打的时候,将领带着府兵上战场,打完仗将领回朝廷,府兵回家,这就实现了兵将分离,皇帝牢牢抓着统兵和调兵的大权。《新唐书》里说:“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于府,將歸于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及府兵法壞而方鎮盛。”
唐朝是关陇集团建起来的,都城在长安,所以关中成了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关中布防靠着地缘优势,兵力最多的时候有26万,能看出来这地方多重要。
府兵制作为中古时期的重要军事制度,从北周宇文泰搞出来,一直用到天宝时期,对王朝建立、社会稳定、边防安全都有大作用。唐朝的府兵制,中央设了十二卫,基层是折冲府,安排得挺完善,但征兵和作战方式还是借鉴了不少北周和隋朝的内容。府兵制帮唐朝前期强盛起来,行军制也被认为是军事调动能力的典范,大规模府兵在边防和平叛中威力巨大,这是唐朝能成“天朝上国”的军事基础。不过唐朝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已经固定下来,跟均田制绑得死死的。到了高宗、武则天时期,均田制被破坏了,府兵制也跟着撑不住了,最后只能换募兵制来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