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作为明朝的特务机关-其佩刀有着怎样的特殊含义 (锦衣卫作为明朝的官员)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御林军概念性质的佩刀,绣春刀外形综合了堪合时期日本输入中国的倭刀的特点,到中晚期更偏向于明代本土特殊定制的工部腰刀,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明史...
绣春刀是明朝特务机关锦衣卫、御林军那种概念性质的佩刀。它外形嘛,早期综合了堪合时期从日本传过来的倭刀特点,到了中晚期,就更偏向于明朝工部专门定制的腰刀了。

《明史》里提过,嘉靖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张爵,墓志铭里写着他“赐四兽麒麟服、銮带绣春刀、银鎁瓢方袋三事”。后来嘉靖帝去承天的时候,还特意让张爵当“前驱使事”,什么机务都靠他,还加了都指挥佥事的俸禄。从出发到回銮,飞鱼服、绣春刀、赏金、马匹、酒饭之类的赏赐,还有当面召见的优待,多到数不清。这么看啊,飞鱼服配绣春刀,那是皇帝特别赏的,不是锦衣卫人人都有的标配。
这“绣春”俩字,其实挺有来头的。南宋有个叫高定子的,写过篇《绣春园记》,里面说“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是化用杜甫的诗。杜甫那首《入奏行》里,有句“绣衣春当霄汉立”,是夸一个叫窦侍御的要去给皇帝奏事,穿着绣衣站在朝堂上,气派得很。后来宋人就用“绣春”做了园名,到了明代,明人管锦衣卫、御林军的佩刀叫“绣春刀”,也是借这个意思,暗指他们跟皇家关系近,得皇帝信任。
再看看杜甫原诗里的那句:“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说的是穿着彩色官服的人每天向着宫中奔走,那“绣衣春”大概就是指这种体面、得皇帝亲近的感觉。明代人把这名字给了佩刀,估计也是想让锦衣卫、御林军觉得这刀不光是武器,更是身份的象征。

那绣春刀是给谁戴的呢?主要是锦衣卫和御林军。不过这刀更像是种“概念制式”,不是人人都有的。从《出警入跸图》能看出来,明朝皇帝出京去十三陵拜祖,跟着的军士和锦衣卫,他们戴的绣春刀样子还不一样,估计是等级或者职责不同导致的。
话说回来,绣春刀到底长啥样,其实挺神秘的。传说每个锦衣卫的绣春刀都不一样,可惜到现在也没挖出实物,不像飞鱼服还有点考古证据。留下的画里也是随便带过,没说清楚哪种刀算绣春刀。所以啊,这刀更像是个“象征”,实际用可能不多,主要是高级锦衣卫才有资格戴,基本都是皇帝赏的宝贝。后人想研究它的样子,也只能靠明代绘画和史料里零星的记载猜猜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