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经济以哪些行业的发展最为迅速-明朝初年 (手工业经济以什么为主)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迅速,纺纱织布是明初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矿冶业...
明初那会儿,手工业发展得挺快,棉纺织、制瓷、矿冶、造船这些最突出。农村里,纺纱织布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干的副业。洪武年间的景德镇,官窑就有20座,不光产量高,质量也好,制瓷工艺上整出了不少新花样。矿冶业方面,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这些铁冶不光炼生铁,还能炼熟铁和钢。造船业更厉害,当时在世界都排得上号。
明代手工业嘛,大体上还是官营和民间两块,但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也有些变化。官营这块,工匠制度慢慢不行了,从轮着干活变成交银子就能免役,工匠总算不用被劳役压着了,自由多了,工作自主性也强了不少。

手工业组织形式也挺灵活,看情况来。要是经常要生产的,就有固定机构;要是临时任务,就设个临时小组,干完就散,不拖泥带水。
官府收物料也改了,以前要实物,现在改成“折色”,就是让农民交钱,政府拿钱去市场上买。后来商品经济越来越活,大部分物料征收、工匠劳役都改征货币了,这时候商品生产又发展得快。
官手工业就没以前那么重要了,规模慢慢缩小。延续了2000多年的官方手工业,开始明显衰退,反倒是民间手工业,靠着市场的力量,越来越壮大。
到了明中叶,商品经济更发达了,有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雇佣关系,江南的丝织、棉织最明显。各地有不少民间机户,在市场上混着混着,就分成了两拨。有的从一台织机干到二十多台,叫“大户”;没织机的,就是“小户”。大户和小户之间,就是固定雇佣或者临时雇佣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机户出钱,机工出力”,买卖劳动力,这算生产上新出现的形态了。不光纺织,榨油、造纸、印刷这些行业也有类似情况。
明代的冶炼技术,设备越做越大,还把炼铁炉和炒钢炉串起来用,从生铁到熟铁一步到位,不用再熔化一次,省时间还省钱。
灌钢技术跟宋代比也有点不一样,以前用泥封,现在改用涂了泥的草鞋盖着,让炼钢炉能多吸点空气里的氧气;以前把生铁块嵌在熟铁条里,现在直接把生铁块盖在捆好的熟铁片上,这样生铁的铁液更容易流进熟铁片的缝里,熟铁吸收铁液更均匀,碳能渗进去,杂质也更容易去掉,这冶炼方法又进步了。
铁器制造当时最出名的要数陕南和广东的佛山。广东各地的生铁,都拉到佛山加工,佛山搞铁器制造的有上万家,主要做铁锅、铁钉、铁线和针。
明代的陶瓷业,不光继承了宋代的传统,还更进了一步。景德镇成了全国制瓷中心,每年烧几十万件瓷器。景德镇有官窑和民窑,官窑一般比较小,一次烧三百多件;民窑就大多了,能烧一千多件。
各朝官府用瓷也不一样。洪武、永乐、宣德这些朝代,主要靠官窑烧;嘉靖、隆庆两朝,官窑烧一部分,剩下的让民窑搭着烧;到了万历,官窑烧的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民窑烧的。
景德镇的瓷器装饰比前代有进步,釉色有青、红、白、黄、黑,还有杂色釉(窑变)。最有名的是青花瓷和五彩瓷。制造技术当时特别细致,光工序就有不少: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体、圆器修模、拉坯、做坯、选青料、印坯乳料、画青花、制画琢器、蘸釉吹釉、旋坯挖足、入窑烧制、开窑、洋彩……一套流程下来,讲究得很。
丝织业有名的城市是苏州和杭州,市镇里要数江苏吴江的震泽镇、盛泽镇最出名。因为丝织业发展,盛泽镇明初才五六十户的小村子,明中叶就变成了上千人的大镇,还成了丝绸集散地,万商云集。棉纺织业的中心是松江,松江出的布种类可多了,有大棉布、云布、丁娘子布、兼丝布、药斑布、三棱布、衲布等等。市场大了,还分出了各种工匠,比如轧花匠、弹花匠、机匠。
明代的漆器业比前代更火,北京、广州、苏州、扬州这些地方,漆器制造各有特色,其中福州最厉害。
造纸业、印刷业都有新发展和创造。造纸主要在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这些省,竹纸和宣纸最出名。竹纸产在福建、浙江、江西交界的山区,宣纸主要产在安徽的宣城、泾县和宁国。
明代的制茶技术,在宋元基础上也有点进步。制茶方法分炒法和蒸法两种。炒法是用铛炒,先小火后大火;蒸法是用甑蒸,蒸完再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