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什么时候实行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明朝什么时候迁都北京城的)
面对倭寇的骚扰,明朝的海防政策的基础是1372年发布的禁止海上贸易的命令,皇帝之所以实行这种种政策,是因为他害怕他的臣民会勾结中国以外的人民来向他的统治挑战,他相信,室利佛逝国曾派遣间谍来到中国,所以...
明朝的海禁政策,说白了,就是从朱元璋开始搞的那套“不让老百姓随便出海”的规矩。1372年下了道禁令,不准海上贸易,朱元璋当时心里挺怕的,总觉得老百姓要是跟外面的人勾搭起来,他的皇位就不稳了。听说室利佛逝国以前还派过间谍来,直接从朝贡名单里划掉了。这禁令嘛,就靠市舶司盯着,谁敢违规就收拾谁。
明朝海禁,其实就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搞的一系列限制。
元末那会儿,日本乱成一锅粥,诸侯们天天打架,输了的一方就纠集武士、商人、浪人(也就是倭寇)跑到咱们沿海来抢东西、搞走私。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担心沿海还有军阀余党勾结海盗,干脆下令:从明朝开始,海禁!一开始主要管商业,不让咱自己人出海做生意,外国商人想进来也行,只能按“朝贡”那一套来,别想搞私下贸易。

到了永乐年间,虽然郑和带着船队七下西洋,场面搞得挺大,但那都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还是别想出海。后来倭寇闹得凶,海禁政策就更严了。这么一来,是挡住了些麻烦,可中外交流也基本断了,挺可惜的。
不过到了隆庆年间,政府总算松了口,让老百姓可以去海外做生意了,这就是“隆庆开关”。这一下,中外贸易和交流总算有了点新气象。
明朝的海禁啊,从洪武年间搞起来,到明末慢慢废掉,跟坐过山车似的。一开始朱元璋管得最严,后来永乐稍微松了点(也就是郑和下西洋那会儿),但没多久又紧了,嘉靖的时候简直到了顶峰,直到隆庆开放,海外贸易才火起来,到了明末,这禁令也就名存实亡了。
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定下的铁规矩,谁也别想出海。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更狠,直接撤销了自唐朝就存在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这下彻底断了。
洪武十四年(1381),眼看倭寇还是没消停,又下令沿海老百姓不许偷偷跟外国来往。连东南亚那些一直跟咱们关系不错的国家,也不能来贸易、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再来一道“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了彻底断绝海外贸易,连外头的香料、货物都禁止买卖使用。洪武三十年(1397),最后一次下令:中国人谁也不许下海跟外国人做生意!
到了永乐皇帝,他是靠武力抢了侄子建文帝的位,可建文帝又失踪了。永乐皇帝心里发虚,就组织了支大船队,让郑和带着七下西洋,其实是去跟印度洋沿岸各国秀肌肉,让他们别藏匿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一直被吹成中国航海史上的大事件,可说实话,这对当时的明朝来说,经济上没捞到啥好处,反而这种“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让朝廷背了不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