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趣闻 > 正文

里甲制在内容上有哪些差异-由于明朝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 (里甲制的实行旨在)

里甲制的实态与运行表现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征,也就是说,由于各地旧有的社会政治结构颇有不同,里甲制尽管在全国保持了大体一致的外壳,但其内容在各地却有很大差异,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admin

里甲制这玩意儿,看着全国都按一个模子来,实际各地玩得可不一样。也就是说,各地老底子的社会政治结构千差万别,所以里甲制虽然外壳全国统一,里头的内容却各有各的活法。下面就跟大伙儿唠唠这事儿。

有个叫上田信的学者,就挺不爽这种不管地域差异、一刀切研究里甲制的方法。他根据各地实施情况,把里甲制分成了三种类型。一种叫华北型。元末明初那会儿,华北平原打得稀碎,人死得太多,政府只好从山西这些地方拉人移民。这些移民凑的里甲,既不是一家人,也不是地主和佃户的关系,就是纯纯的行政编组,没啥人情世故在里面。

里甲制在内容上有哪些差异-由于明朝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 (里甲制的实行旨在)(图1)

另一种叫江南型。长江三角洲那边儿,元末明初早就形成了田主和佃户的关系,这是社会的基础。朱元璋的政策挺有意思:一方面让当地地主当里长,让他们成为里甲的顶梁柱;另一方面又把那些势力太大、超出里甲管得着的豪强地主清理掉。目的就是让中等规模的地主带着自耕农和佃农,把赋役收了、水利维护了这些活儿干起来。

还有一种叫华南型。像徽州盆地、浙东盆地、珠江三角洲这些地方,宗族势力特别大,里甲基本就是按宗族来编的。不过上田信也说了,这种分法大概是个“理想型”,不是说华北华南里甲里就没阶级分化,也不是说江南的宗族不起作用,就是大体这么个意思。

这么一看就明白了,朱元璋压根儿没打算彻底改掉老一套社会结构,就想稍微调整下基层和生产关系,让社会少点矛盾,别那么乱。

制度作用

其实里甲制这概念,早在2700多年前的管仲那儿就有了。《管子·立政》里写得很清楚:五家一伍,设个伍长;五伍一里,设个里长。然后一级级往上加人,设对应的管理者。这么一来,从穷乡僻壤到中央皇帝,就织成一张大网,啥都管得着。

里甲制在内容上有哪些差异-由于明朝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 (里甲制的实行旨在)(图1)

这样的里甲制,不光能管治安、收税,到了战争年代,还能用来征兵。现在的户籍制度,本质上跟它也差不了多少。

朱元璋在全国推行的里甲制,虽然是政府自上往下压的统一组织,但挺能装,能装下各种地缘、血缘的关系和组织。一方面,里甲主要任务是给政府干活儿,编的时候得让各里人丁事产差不多,所以大户聚的大村子肯定得分开,不能让某一家人太占便宜;另一方面,政府又想保住原有的地缘血缘关系,所以强调“编排里长,务不出本都”,搞粮长制的地方也按“都”来分粮长的地盘。

可以说,朱元璋的目的不是抛弃老的社会秩序,而是在现有结构基础上,让人口居住、土地占有和赋役责任绑得紧紧的,实现基层社会的一把抓。

从《教民榜文》这些文件能看出来,朱元璋的规划里,里甲不光是收赋役,还得管地方的公共事务,像个统一的行政单位。同时它也是个挺封闭的社区,大家得互相帮衬,也得互相盯着;本社区的人不能随便跑,外人也不能随便来溜达。

里甲制在内容上有哪些差异-由于明朝的社会政治结构不同 (里甲制的实行旨在)(图3)


上一篇: 四大汗国既然奉元朝皇帝为共主-为何没有阻止元朝的灭亡 (四大汗国既然没有灭亡) 下一篇:由于明朝大臣的竭力反对-帖木儿王朝恢复了哪条朝贡路线 (明朝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都御史)
  • 历史趣闻
  • 收藏
返回顶部